时间:2021/12/3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一提到苏州,人们总是想起它的古老。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经过考证,认为苏州城为中国现存古老的城市之一。的确,具有多年历史、作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和集大成者,历史上长期是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苏州是天下闻名的江南鱼米之乡,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迅速,经济富庶,社会文明。因此,苏州自古以来就是东南一大都会,明清时期更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商业的发达,促进了生产和消费,促进了物资交流和贸易,也推动了苏州老字号的形成和发展。

老字号不仅是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一种文化情结和城市名片。苏州老字号品牌形成于明清时期,但经过沧桑变迁,数百年洗礼,能够依然生存到今天的已不到百家。据苏州72家老字号的始创时间及创办年间统计,截止目前,苏州老字号的平均寿命至少年,其中,61家为百年老店,“年纪”最小的是“环绣山庄”刺绣、“红艺”牌红木雕刻和“虎丘”牌民族乐器(均创办于年),距今有60年历史,“年纪”最长的为陆慕御窑金砖(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距今有余年的历史,有记载明确创办时间的是中国最早琢玉品牌——子冈玉坊,始创于年,至今已有年。由商务部认定的苏州30家“中华老字号”企业平均寿命约为年。

根据本课题对苏州老字号的调研和梳理,按时序大体可把苏州老字号品牌历史分为五个阶段:明清时期为形成期;从清末至新中国成立之前为分化期;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为断层期;改革开放至年改制前为阵痛期;年改制至今为复兴期。

一、苏州老字号品牌形成期

明代苏州,随着人口的增多,农业产量的提高和手工业的发达,市镇开始兴起,著名的洞庭商帮即形成于这个时期。明成化年间,苏州已是“列巷通衢,华区锦肆,坊市棋列,桥梁栉比”,阊门石路及山塘街是苏州最繁盛的商业区。当时的苏州城镇商贾云集,市肆繁荣、贸易发达,已显繁华景象。

从明代开始,苏州相城区陆慕御窑村烧制的御窑金砖就受到历朝历代帝王的青睐,成为皇宫建筑的专用产品。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故宫始建于年,落成于年,年的新年朝贺大典就在新落成的奉天殿即现在的太和殿举行,标志正式迁都北京),大兴土木建造紫禁城。经苏州香山帮工匠推荐,陆慕砖窑被工部看中,由于质量优良,博得了永乐皇帝的称赞,赐名窑场为“御窑”。此后至晚清,陆墓御窑一直是官府定点烧制皇家砖瓦的主要基地。

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

史料记载,中国琢玉技艺在明代发展至巅峰。以陆子冈为代表的“苏帮”琢玉巨匠技艺高超,名震京师,故明代《天工开物》有“良工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帮”之说。琢玉工艺家、雕刻家陆子冈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苏州太仓人,一作子刚。明嘉靖十八年(),陆子冈学艺出师后在苏州开设了自己的琢玉作坊。他的琢玉作坊,人称“子冈玉坊”,其技艺尊享“吴中绝技”。他为明帝定制大婚吉祥物,玉合卺杯,上书铭文,镌子冈款。至此以后,中国的手艺人开始有了在自己制作的玉器上留名字的权力。后来这些艺人的名字就慢慢演变成“字号”、“商标”和现代人称之的“品牌”,如泥人张、张小泉、王致和、王麻子等中华老字号都由此而来。由此可见,陆子冈为中国民间手工艺品品牌的产生,作出了重大贡献。因陆子冈是中国琢玉艺人中第一个将名字刻在作品上的人,所以称之为“中国最早的琢玉品牌”。

苏式菜肴名闻遐迩,著名老字号“得月楼”创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当时店址位于苏州虎丘半塘野芳浜口,为盛苹州太守所筑,距今已有多年历史。明代戏曲作家张凤翼赠诗“得月楼”云:“七里长堤列画屏,楼台隐约柳条青,山公入座参差见,水调行歌断续听,隔岸飞花游骑拥,到门沽酒客船停,我来常作山公醉,一卧垆头未肯醒”。野芳浜俗称冶坊浜,位于半塘桥和普济桥之间,同虎丘隔河相望,山水交融,景色优美,从张凤翼的诗中,可以想象当年得月楼的盛极一时。沧海桑田,得月楼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改朝换代,或经移址和湮灭,只成为历史上的一笔记载,直至乾隆年间,仍有不少文人墨客题诗赞美“得月楼”。

苏州传统医药历史悠久,到了明清时期更是繁盛,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吴门医派。苏州城内的中药铺,几乎遍布大街小巷,大部分老店经历了百年风雨,至今仍置身街市,其中,尤以宁远堂药铺历史最长。明崇祯十七年(),宁远堂由宁波药商成氏创办于苏州西部重镇木渎,至今已有年历史。同治三年(),宁远堂迁址阊门外山塘街星桥堍,是苏州创设年份最久、至今仍在营业的著名药店之一。吴门医派的重要一员、苏州名医雷大升创办于雍正十二年()的雷允上“诵芬堂”药铺,至今有多年历史,因药效特别灵验而声誉鹊起。民国十一年(),雷允上已发展成拥有十几个门类、几百个品种的庞大中成药体系,与北京同仁堂齐名于海内外,时有“南有雷允上,北有同仁堂”之说,其商标“九芝图”是我国最早的注册商标之一。

课题组在苏州雷允上访谈调研

入清以后,苏州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持续发展,与北京、汉口、佛山并称全国“四聚”之一,至乾隆年间,苏州人口达百万之多。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记道:“以吾苏而论,洋货、皮货、绸缎、衣饰、金玉、珠宝、参药诸铺,戏园、游船、酒肆、茶店,如山如林,不知几千万人,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徐扬作于乾隆二十四年()的《盛世滋生图》,绘有余家有市招的店铺,涉及五十多种行业。又据《桐桥倚棹录》等记载,清中期在山塘街等处出售的特色产品有花露、陈皮、藤疳药、首乌粉等中成药,葵扇、琉璃灯、竹夫人等日用品,糕团、皮蛋等食品,自走洋人、绢人,像生绒花等玩具与饰品,洋琴、牙筹、促织盆等娱乐品。当时苏州阊门内外,“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列肆招牌,灿若云锦,语其繁华,都门不逮”(孙嘉淦《南游记》卷1)。

目前存活的苏州老字号大部分始创于清代,尤以康熙、乾隆、光绪时期为多。由于太平天国(1~年)战事席卷江南,繁华的山塘街和阊门一带付之一炬,苏州商业受到很大打击。同治二年(),清军收复苏州,商业在废墟上重建,苏州商业中心由山塘街移到观前街。

苏州老字号的商铺招牌即市招,除好用吉祥含义的字词外,以店主姓名命名的较多,这与独家经营和家族传承有关,其中不少就是著名的店招。如陆稿荐熟肉店,沐泰山、潘资一、王鸿翥药铺,汪瑞裕茶庄,黄天源糕团店,叶受和糖果店,朱鸿兴面店,石家饭店、王四酒家等,都是以人名作为店招的。另外,苏州市招还具有风雅的特点,如稻香村、采芝斋、松鹤楼、得月楼、月中桂等,都具有相当浓郁的文化气息。

苏州老字号品牌的形成是苏州地域文化、经济发达、商业繁盛的产物,大多数老字号与苏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与明清时期帝王将相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陆慕御窑、子冈玉坊品牌的影响得益于朝廷采购。而江南经济发达,国家财赋又大半来源于此,所以康熙、乾隆都利用下江南为加强与江南地主士绅的联系,以巩固统治。康熙、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除处理政务外,不可缺少是的品尝当地美味佳肴,一定程度上带动和肯定了苏州老字号的地位。

二、苏州老字号品牌分化期

清末至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一时期的苏州老字号,由于遭受战乱、国家权力严重丧失、经营环境恶化、后代经营能力弱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山塘街和阊门一带的大部分老字号都陷入了经营困境,发展停滞。

由于太平天国后苏州的商业中心转移到观前街,辛亥革命后百货业在观前迅速发展,至年共有40多个行业,余户商铺。年观前街开始拓宽后,松鹤楼等老菜馆纷纷翻建扩大,道路拓宽后两侧店铺纷纷缩进并改建门面或新建楼房,故观前街都为民国建筑,式样上是西洋和上海风格,颇为独特,例如叶受和、乾泰祥、良利堂等。与此同时,北局(原明清织染局旧址)、太监弄一带饮食店增多。年,国货商场(今人民商场)建成开业,北局顿时兴起市面。年太监弄拓宽,先后来此择址开业的有三和菜馆、味雅菜馆、上海老正兴、北平老正兴、苏州老正兴、新新菜饭店、功德林素菜馆、大春楼面馆、大东粥店、老宝和酒店及清真馆等,百米多长的太监弄顿时被饮食店占领,尤其夜霄热闹,松鹤楼、丹凤楼(大成坊口)、月宫菜社(北局)、青年会大菜等,一时“吃煞太监弄”成为俗谚。

令人惋惜的是恒孚银楼的兴衰。年,恒孚银楼联合六家大金铺银楼(老万年、宝成、天丰行、同丰永恒记、晋福、天益丰)从安怀公所独立出来,另建毓伦社,为大银楼议事公所,翌年,重新整修原飞金(金箔)业废弃的丽泽公局,将毓伦社迁入,更名为丽泽公所,恒孚成为当时苏州银楼业的首领。年,恒孚进一步向外发展,先后在上海南市小东门(南恒孚)、南京路(解放前称英大马路北恒孚)、无锡北门内打铁桥、常熟南街、盐城西门大街等处设立分号,这时的程氏恒孚已是拥有七家独资银楼、一家合资金铺的金银业首富,在业内已举足轻重,成为沪宁线上著名大银楼之一。年“一·二八”事变后,世事动荡,人心不安,恒孚采取紧缩对策,将上海南恒孚。盐城、无锡、常熟四处分号以及苏州同丰永恒记先后关闭,只保留苏州东、西恒孚两家及上海北恒孚一家。年,旧政府规定统一收购黄金、白银、美钞,逾期不兑,一律没收,此时银楼业已处于开门而无营业。年底,上海北恒孚首告歇业,翌年初,苏州东、西恒孚亦只能宣告歇业,荣耀了一百多年的旧恒孚银楼在社会动荡变革中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一时期,虽然时局动荡,山塘街和阊门一带的老字号发展停滞,有的甚至就此衰落,但苏州商业中心观前街和太监弄的拓宽反而造就了一批老字号的发展,推动了百货、食品、餐饮、珠宝、银行、医药、茶叶、丝绸等商号的发展。

三、苏州老字号品牌断层期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时期过渡,政府开始重视老字号企业的发展,通过公私合营等形式挽救和扶持了一批濒临倒闭的老字号,一些规模较大的老字号在政府的扶持下得到了恢复,使老字号的传统和技艺得到传承。有的苏州老字号甚至名扬海外,如年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带去采芝斋的脆松糖、软松糖、轻松糖招待各国客人,引起国际友人极大兴趣,“三松糖”被誉为“中国糖”。

解放前夕,大房陆稿荐经营艰难,一度衰落。年,陆稿荐公私合营,年,其后方工场并归为平江区食品厂,年又恢复陆稿荐工场。“文革”时期,陆稿荐改为苏州熟食店。

解放初期的乾泰祥,因经营高档丝绸呢绒为主,不能适应大众需求导致商品积压滞销而经营困难,年率先成为国营苏州花纱布公司的代销点才走出困境。“文革”伊始,乾泰祥更名为“苏州第二绸布店”,年又改称“解放绸布店”,年再改为“春光绸布店”,直到年才恢复为“乾泰祥绸布店”。

年,“大跃进”时期,以稻香村后坊为主体建立平江区第一个糖果糕点厂(后改名苏州糕点厂)。年3月改为稻香村糖果糕点厂。年恢复稻香村前店后坊。

年经过公私合营,汪瑞裕茶号继续在观前街发展,但隶属于平江区日用杂品店,年后,隶属苏州市杂品公司。“文革”开始后,改名春蕾茶庄。

乾生元年公私合营时和老乾元、康乐、采芝村等合并,仍取名乾生元,隶属国营商业吴县木渎办事处。“文革”中,乾生元招牌被砸,老店被迫改名,枣泥麻饼也停止了生产。

年6月,雷允上所属的苏州市公私合营中西药总店提出筹建“联合制药厂”规划,厂名定为“苏州市公私合营联合制药厂”。雷允上制药厂划归苏州市卫生局领导后,中共苏州市委于年8月1日批复同意建立中共苏州雷允上制药厂支部委员会。在“文革”期间,原雷允上药厂全部正直有责任心的职工仍坚持生产、坚持技术改革、坚持新产品开发,雷允上药厂在逆境中发展。

年8月,经太仓县人民委员研究决定,公私合营倪鸿顺肉松店并入国营太仓食品加工厂成立肉松车间。这期间太仓肉松生产质量得到充分提高,一度是太仓肉松传人们的骄傲。

但是,“文革”期间,中国经济严重倒退,生产停滞,老字号企业正常的恢复和发展也被打断,“文革”后,国有化的老字号企业经营模式已发生根本性转变,打断了家族传承关系,老字号的整体发展停滞不前。如公私合营采芝斋糖果商店的“私”字被涂抹,“商”字上打“ⅹ”,“金字招牌”被砸个稀巴烂,店名被改为“红旗商店”,上海采芝斋的店名也改为“向阳商店”,前店后坊的传统特色被取消,采芝斋名不存,实也亡,陷入了创业以来最濒危的境地。“稻香村”三个字的真金字招牌被砸烂,改号“红太阳茶食糖果商店”。

年,在周恩来总理关于工艺美术实行“保护、提高、发展”方针指导下,苏州工艺美术在经受“文革”冲击后开始复苏,并成立苏州工艺美术厂,金银首饰作为一个品种在该厂内重又恢复生产。年8月,苏州工艺美术厂中生产金银饰品的部门被划出,单独建立了苏州金属工艺厂,才使金银饰品加工生产得以维持。

这一时期,根据国家政策,老字号通过公私合营变成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从而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但由于“文革”等历史原因,使得老字号的保护和传承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很多老字号名存实亡,其商业“血脉”也一度中断。

四、苏州老字号品牌阵痛期

改革开放后,苏州老字号纷纷开始进行企业改革,面向市场,独立经营。有的老字号得到了恢复经营,如得月楼;有的老字号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如雷允上、稻香村、太仓肉松、沙洲优黄等;但也有些老字号不太适应适应新的市场机制,发展停滞,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如东来仪、国际照相馆、馀昌钟表店等;甚至有的老字号已经难觅踪迹,如观前街上的生春阳腌腊店、月中桂化妆品店、戎镒昌皮鞋店等。

年,生产苏式糕点的苏州糕点三厂严重亏损,经当时的行政主管苏州食品工业公司决定,并入采芝斋苏式糖果厂。第二年,同样处于亏损中的苏州食品饮料厂又并入采芝斋。三厂合一后的采芝斋,表面上是“壮大”了,实际上是负担加重了,离退休职工的医药费负担沉重地压在企业身上。到年底,采芝斋已处在入不敷出的经营亏损状态。

从年起,由于体制和管理问题,乾生元麻饼经营出现了亏损,且逐年减产。到年,乾生元终于承受不住残酷的竞争,被迫停产。直到年才得以重新恢复生产。

上世纪90年代中开始,随着服装业的迅速兴起,人们改变了请裁缝做衣服的传统,转向以选购成衣为主,苏州众多绸布店由此风光不再,30多家国营绸布店纷纷关停并转,至上世纪末仅存乾泰祥一家老字号,乾泰祥面临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年观前街改造后才有所好转。

年3月,经苏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雷允上药业集团公司(苏州)将沐泰山、王鸿翥、童葆春等15家药店合并组成“苏州雷允上国药连锁总店”,属雷允上药业集团公司(苏州)的全资子公司。年,由中国远大集团公司出资70%),苏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以所属雷允上药业集团公司(苏州)和苏州雷允上国药连锁总店的净资产,经评估出资30%,组建雷允上(苏州)药业有限公司,年更名为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雷允上虽被远大集团控股,但总体经营得以发展。

这一时期,苏州老字号和全国大多数老字号一样,处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新旧体制转变的阵痛期,一些老字号试图利用市场机遇寻求新的发展途径,也有些老字号被动适应市场转变,还有些老字号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生存艰难,甚至就此消失。

五、苏州老字号品牌复兴期

年,苏州大部分老字号企业先后完成了改制,除部分“老字号”的招牌和商标等无形资产外,国有资本已全部退出,职工身份已全部置换,老字号企业基本上成为了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苏州老字号在市场竞争中彰显了老字号的活力和魅力,大部分老字号走上了复兴之路,部分老字号摆脱了体制的束缚,创新经营思路,企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一)新建生产基地

年,采芝斋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企业进行了第二次改制,国有股全部退出,职工身份也彻底改变,企业按《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要求实行经营和管理。进行市场化操作后的采芝斋,更加注重了产品质量和营销服务。年5月,采芝斋在苏州工业园区购地新建生产基地,百年老店终于告别了前店后坊,迈入真正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模式。

陆稿荐于年进一步深化改制,更名为苏州陆稿荐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基地也转移至相城区经济开发区,是苏州传统卤菜中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生产基地。目前,陆稿荐是保留最为完整的前店后坊式传统食品加工企业之一,主要产品有肉、禽、水产、蔬菜等四大类熟食系列五十余品种,在苏州激烈的卤菜市场竞争中绽放着老字号的魅力,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年3月随着国家和社会的改革,稻香村为了继承并光大稻香村的百年基业,在苏州稻香村食品厂的基础上整合北京、保定等人才、资本、技术资源而成立了股份制企业——苏州稻香村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新企业斥资数千万元在苏州工业园区新建一座国内管理先进、设施一流的现代化、开放式的模范食品工厂。并将“稻香村”注册商标同时转让到新公司,使“稻香村”具有发源地、历史文化和商号商标完整知识产权融为一体的老字号企业。新的企业遵循:“厚道做人,地道做事,成人达已,追求卓越”的企业管理理念,使得苏州稻香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壮大时期。

陆稿荐、稻香村、黄天源、采芝斋等原来都是前店后坊的生产模式,现在分别到苏州相城区、苏州工业园区建造了现代化的工厂,老字号发展有了新的空间。

(二)积极开展连锁经营

松鹤楼的连锁店开到了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朱鸿兴的小吃餐饮也有了自己的中心厨房,对连锁店做到了统一配送、统一装潢、统一管理的三统一规范连锁。万福兴以灵活、便民的方法在社区、街道、菜场开设具有传统特色的糕团连锁经营店10多家。其他些餐饮食品老字号,如得月楼在苏州工业园区的李公堤开了新店,义昌福、朱鸿兴、绿杨混沌、近水台、聚新春、观振兴、乾生元等采取加盟连锁形式不断扩大(其中前3家的连锁店均超过50家),三万昌茶叶连锁店已达20家。

雷允上除了恢复了老字号药店的坐堂医外,连锁药店布遍五县市的大街小巷,连锁药店达到50家,老字号的金字招牌,人所皆知,方便群众,童叟无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子冈玉坊,从年开始走出苏州,以灵活机动的业务模式和稳健的市场推广策略,发展到目前的家连锁店、柜台,在华东、华南、华北设立了连锁总部,使全国各地都有苏州子冈玉坊玉器。

(三)注重品牌宣传,借力网络平台

太仓牌肉松驰名备受国内新闻媒体青睐,尤其是当品牌遭遇侵权时,媒体予以正名扬名。年11月11日解放日报以题为《太仓肉松遭遇“地震”》、年11月19日扬子晚报题为《金华火腿、太仓肉松为何遭遇“灭顶灾”—地方特产早就该分灶吃饭》、人民日报年4月26日以题为《跳出肉松看危机:太仓肉松误读多少年》、年8月11日中国食品报以题为《用现代科技助老字号腾飞》予以正面报道,提升了太仓牌肉松的品牌形象。

子冈玉坊经过多年连锁经营的积淀,年品牌升级,新组建子冈玉坊产品研发中心、子冈玉坊市场管理运营中心和苏工大师精品艺术馆、中华网络玉文化馆,用现代诠释传统,努力打造国内翡翠玉器文化第一品牌。

年8月,采芝斋突破传统销售模式,通过现代化网络淘宝、天猫等交易平台,建立了苏州老字号第一家网上商店。以来,采芝斋网店不仅各种月饼销量攀高,散装芝麻薄皮、四味酥糖、贝母贡糖等特色产品也被吃货们争着下单。网上商店不仅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为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做好了服务工作、宣传了企业,提高了知名度。

总之,从时间上看,苏州老字号寿命最长的有余年历史,最短的也有60年历史,85%的老字号是百年老店;就发展阶段而言,苏州老字号从形成到分化、断层、阵痛后走上了复兴之路,在传承的同时以创新求发展,正所谓:

历经沧桑老字号,传承创新焕新貌。

扫码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dazx.com/jdyy/1015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