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金额计,年内最大规模减持计划“花落”分众传媒,其股价今天一度跌停。 分众传媒公告股东清仓式减持计划股价一度跌停! 分众传媒(.SZ)上周五晚间公告称,公司股东PowerStar(HK)与Gio2(HK)计划以大宗交易、集中竞价或协议转让的方式减持公司股份,其中PowerStar(HK)拟自公告之日起3个交易日后6个月内减持分众传媒股份不超过总股本7.41%的股份,Gio2(HK)则拟减持不超过分众传媒总股本6.77%的股份。公开资料显示,PowerStar(HK)与Gio2(HK)目前持有分众传媒7.41%和6.77%的股份,这意味着,如果按照公告的上限进行减持,这两大股东将实现清仓式减持。 受此减持计划影响,分众传媒今天开盘即跌停,盘中有所拉起,至收盘仍大跌9.81%,全天成交21.4亿元,成交1.62亿股,创下该股历史天量,全天换手率高达4.01%。 天量减持冲击股价的情形已非孤例。 无独有偶,另一家上市公司口子窖(.SH)近日也公告称,公司股东GSCPBouquetHoldingsSRL(下称GSCP)拟自公告之日起6个月内减持合计不超过公司总股本6.82%的股份,而截至公告日,该股东在口子窖上的持股比例也“恰好”为6.82%,这意味按公告的上限,该股东也将实现清仓式减持。受此消息影响,口子窖股票在公告次日也出现下跌。 解禁即减持相关股东可谓迫不及待 公开资料显示,上述推出减持计划的股东所持股份解禁后即开始着手减持。 其中,分众传媒股东PowerStar(HK)与Gio2(HK)所持股份解禁期为去年12月29日,口子窖股东GSCP所持股份的解禁期为年6月29日。 自解禁后,分众传媒上述两位股东在今年一季度即已开始减持,当季已分别减持分众传媒1.04亿股和万股,此番推出的减持计划只不过是此前减持动作的延续。 口子窖上述外资股东亦是在解禁后便火速开始减持,据公开资料推断,该股东在解禁后的两天时间里就快速减持了万股,此后减持继续进行。在年6月29日解禁前,GSCP尚持有口子窖22.74%的股份,但中报显示持股下降至22.58%。10月20日,GSCP完成第一轮减持计划,短短4个月的时间里,持股比例快速降至6.82%,减持部分比例高达15.92%,全额落实了其第一轮减持计划。此番推出的第二轮减持计划则有可能清仓减持。 巨额的减持,带来的是丰厚获利。 公开资料显示,高盛旗下的GSCP投资口子窖始于年,当时GSCP斥资2.65亿人民币获得口子有限25%的股份。年,口子有限将GSCP提供的贷款万元转为增资款,该股东在口子窖上的投资金额累计不到4亿元,而当第一轮减持计划达成后,其套现金额保守测算已超过30亿元,剩下股份按照目前市价计算,该股东累计将套现超过40亿元,投资回报超过10倍。当然,综合来看,该股东此项投资的期限也已长达近十年。 对于分众传媒而言,拟减持的两位股东同样获利丰厚,但持股期限更短,年底,分众传媒借壳七喜控股回归A股,两位股东作为借壳方案中的发行对象,获得股份的价格为10.46元/股,经过年度分众传媒每10股派2.5元转增10股的高送转后的除权除息,当前最新股价仍有13.06元,实际浮盈轻松超过%。 上述减持计划是否违反最新减持规定?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两家公司股东的减持计划中,计划减持规模上限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均超过5%,这样的减持规模是否会和5月份出台的减持新规抵触? 根据5月底沪深交易所出台的减持新规细则,大股东减持或者特定股东减持,采取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的,在任意连续90日内,减持股份的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1%。 采取大宗交易方式的,在任意连续90日内,减持股份的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2%。 这意味着,如果这些股东如果同时采取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和大宗交易方式,在任意连续90日(深市规定为90个自然日)内减持股份将不能超过总股本的3%,在6个月减持股份将不能超过总股本的6%。 不过,除了集中竞价方式和大宗交易方式,股东还可通过协议转让方式进行减持。 沪深交易所减持新规细则中均规定,大股东减持或者特定股东减持,采取协议转让方式的,单个受让方的受让比例不得低于公司股份总数的5%,转让价格下限比照大宗交易的规定执行,且受让方在6个月内减持所受让股份的,出让方、受让方仍应遵守集中竞价减持比例的规定。 这意味着,如果按照减持新规,口子窖和分众传媒的上述股东如果在计划期限内实现清仓式减持,必须借助协议转让方式,且必须在各种减持方式的数量方面作出合理安排,否则就会触犯减持新规。 减持新规出台后,减持对市场的影响多大? 减持新规出台后,仍有不少公司披露股东减持计划,但对市场冲击已不如以往明显,从具体案例综合来看,拟减持规模大的公司对股价的冲击仍然较为明显,如此次分众传媒两位股东减持比例合计上限将超过10%,按照最新价计算的市值超过百亿元。 但赣锋锂业、顺网科技等多家公司在股东减持计划披露后,股价并未受到明显影响,原因在于这些公司的计划减持规模不大。 时报君根据Wind数据作了统计,未来一个月将有家公司限售股份解禁,其中27家公司解禁数量超过了解禁前流通股本的一半。 读久了A股研报的人不难发现,几乎很难看到有“卖出”、“减持”、“回避”,甚至连“中性”的评级都极少出现。 券商分析师极力推荐自家投行项目或者调研的情况比比皆是,据同花顺iFinD不完全统计,研报评级95%为推荐。看着满屏推荐的研报,时报君就想问一句,若真好,为何漂亮白马股却只有50? 券商研报倔强唱多今早,时报君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为何国内券商对研究报告总会出现一致唱多的情况,明明一些显而易见的风险,却选择无视。 以分众传媒为例,6月16日晚间,分众传媒公告了两位大股东的减持计划:自公告之日起3个交易后6个月内,分众传媒股东Gio2Hong(HK)Limited以及PowerStar(HK)HoldingsLimited分别减持所持有的分众传媒股份不超过5.91亿股和6.48亿股,即不超过分众传媒总股本的6.77%和7.41%。 值得一提的是,按减持计划,这两位大股东将清仓式减持手中股份。今日,分众传媒开盘大跌,一度跌停,收盘亦下跌9.81%。 有意思的是,就在减持公告前半个月,仍有10家券商一致发布买入、增持、推荐甚至是强烈推荐的评级报告。 其中,6月2日国泰君安研报指出,减持新规将大幅减轻市场对公司巨量解禁股抛压的担忧,公司低估值、高成长的投资价值将更加凸显。并上调目标价至16.25元,维持“增持”评级。另外一家华创证券,6月15日刚刚发布深度研报,并首次给予“买入”评级,分众传媒次日便公布了巨额减持计划。 不知道上述券商分析师看到今天的K线,心里作何感想。 时报君发现,类似报告并不少见。 例如,西南证券在4月28日以“借线下渠道扩张顺利,婴童市场需求旺盛驱动公司业绩增长等因素”推荐金发拉比,并首次给予“买入”评级。 但是在此之前,次新股正经历了一波深跌回调,金发拉比股价在3月20日至4月28日期间大跌了49.78%。而自4月28日推荐“买入”评级至今,金发拉比股价又跌了10.78%。 目前几乎很难见到“卖出”“减持”“回避”甚至是“中性”的研究报告。根据同花顺IfinD不完全统计,研报评级95%为推荐或以上评级。这一数据在东方财富网上也得到了印证。 以下是部分截图来源于:东方财富网最新研报 反观港股券商研报则会有不同声音,也会经常看到券商研报下调目标价,评级降至“减持”,或者评级“跑输大盘”,有的甚至直接给出“沽售”评级等。 典型的例子,比如辉山乳业被浑水沽空之前,瑞银华宝对其下调评级至“沽售”,并下调目标价至1.24元,大和资本在研报标题直接写出“Timetosellon”(意思是,是时候卖出了)。 对此,比富达证券(香港)资产管理部和研究部联席董事何天仲向时报君表示,这主要是内地券商跟香港券商的风格不同,香港券商分析师侧重于公司业绩,内地一般看故事以及喜欢推测,过于乐观。业绩是一切估值模型的基本,而讲故事需要看想象力。 推荐、增持、买入的套路太深作为致力于挖掘公司价值的专业投资者,为何会经常出现券商调研报告与公司股价走势背道而驰的现象,有的甚至因研报失实引发上市公司发布澄清公告?这些券商研报究竟是怎么出炉的? “研究报告很多都是互相抄袭,分析师实地调研的不多,可能份的券商研报,具有参考价值的估计连20份都不到,剩下的那些研报基本上毫无逻辑可言。很多分析师甚至把听到的小道消息,当做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看好的因素。”广东新价值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一位研究员向时报君表示。 润樽投资CEO韩柏青表示,看研报只看其大致逻辑和数据,根本不看结论。 而在外界看来,导致这些机构研报失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上市公司调研不足和研究员经验不足。 上述新价值研究员表示:“很多券商去公司调研呆1-2天,或者开个座谈会结束后就走了,调研不充分,收集的信息也不扎实,得出的研报同样也容易出现很大偏差。还有一些券商研究团队,招聘的甚至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券商看重的是他们的海归背景,我亲身经历的一个例子,就是国内某家大型券商,招的一个海归背景回来的大学生,然后就开始写新能源行业的研报,但是署名是其研究团队的组长,再以组长的名义发出去。”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据了解,每家券商对自己的研究员都有任务指标,比如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规定数量的研究报告,而这些任务要计入绩效考核,因此自然会有研究员为了完成任务只注重数量并不保证质量。 而券商在与上市公司的关系中,上市公司处于绝对的强势,公司出事的时候拒绝研究员调研,而热情邀请研究员调研时,往往又是公司有再融资想法、希望做高股价的时候。作为卖方研究机构,券商研究所的客户主要包括基金、私募和QFII等,在这些客户中,尤以基金最为重要。因为相当可观的佣金,不论券商还是分析师,都不得不在出具研究报告时有所考量,对于基金重仓股,自然不敢轻易看空。 所以,研报虽多,各位看官且读且斟酌。清仓式减持6月16日晚间,分众传媒公告了第二大股东PowerStar(HK)和第五大股东Gio2(HK)的减持计划,两大股东将自公告之日起3个交易日后6个月内,以大宗交易、集中竞价或协议转让的方式减持公司股份。 分别减持所持有的分众传媒股份不超过6.48亿股和5.91亿股,即不超过分众传媒总股本的7.41%和6.77%。 一季报显示,PowerStar(HK)和Gio2(HK)持有分众传媒的股份比例分别为7.41%和6.77%,也就是说,此次减持是两位股东的“清仓式减持”。 年分众传媒从纳斯达克退市的时候市值是26.4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亿元(按当时汇率计算),根据6月19日的收盘价计算,两大股东共持有12.39亿股,减持市值合计亿元。减持的市值几乎相当于当初退市的市值,这不禁令人唏嘘。 实际上,这两大股东减持并非没有苗头。年12月29日,分众传媒34.75%的限售股解禁,之后减持便已经开始。 分众传媒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大股东均是在公司私有化时入围,后来通过借壳七喜控股实现上市,同时不在董事会中占据席位,属于财务投资者。那么,在股票解禁之后,必然会选择逐步抛售。 根据一季报中股东持股变动可以看出,PowerStar(HK)持股比例从8.60%降到7.41%,GlossyCity(HK)持股比例从7.62%降到6.94%,Gio2(HK)和GiovannaInvestment(HK)持股比例均从7.40%降到6.77%。 这说明,在没有增发的前提下,4家境外资本正在逐步抛售分众传媒。 有意思的是,已经有了减持的苗头,券商研究员没有重点提示相关风险,反而纷纷发布看多报告。 在此次清仓式减持计划公布前的半个月里,包括华创证券、安信证券、兴业证券、招商证券、东吴证券在内的五大券商密集发布了5篇30页左右的深度研报。 据分众传媒年年报显示,年,分众传媒实现营业总收入.13亿元,同比增长18.38%;净利润为44.51亿元,同比增长31.33%。 在基本面没有大幅变动的情况下,券商却密集发布研报,难道是被上市公司忽悠了。业内人士表示,公布减持计划的是两个境外的财务投资者,跟上市公司勾结起来忽悠券商的可能性不大。 楼宇广告业务受挑战分众传媒主营业务是电梯楼宇广告,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广告却对楼宇广告起着一定的替代作用。简单说,人们看手机的时间多了,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