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5/2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看本期书单最大的困扰是容易流口水,一个个富有激情的吃货,不仅吃喝写得热情四溢,还细诉我们所吃食物的令人愉快且充满知识性的历史,和享受美食的经验之谈。教人食指大动!

懂得发掘并实践美食的人,必然拥有一个好心态,有炖鸡汤的日子,便是晴天。

1

《关于火锅的一切》

一本人文知识与实用指南并重的火锅宝典。

书中包括火锅的历史起源,火锅器具及涮食方式的历史考证,中国主要的几类火锅所体现的风土人情及民风民俗。除了各种火锅,书中对组成火锅的元素也进行了解读,包括火锅的香料、底料的制作、食材的挑选等方面。本书还采访了众多火锅店主厨,解读火锅之味的本源及其中的“讲究”之处。

“共食”的形式,给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带来了安全感与慰藉。而中国第一个将单口火锅改良成“鸳鸯锅”的人,不是外出劳作的平民百姓,而是西汉江都王刘非。在江苏大云山西汉墓中,曾出土了一件“分格鼎”。这件“分格鼎”将一口鼎分割成若干个空间,可将不同的味道分隔开来。西汉江都王刘非的这一发明,可以说是“鸳鸯锅”和“九宫格”的前身了……

2

《香料共和国》

从中世纪至今的香料史和厨房烹饪史!香料,让你身心和味蕾都欢欣鼓舞,为你勾勒世界的版图!

香料是稀世珍品,既熟悉又奇特,加在我们最爱的菜肴中安慰我们,同时又能激起我们对天涯海角异国风味、阿拉伯市集、贸易风、殖民地和大笔财富的遐想。

作者约翰?欧康奈在说明每一种香料之时,带领读者从历史、艺术、宗教、医学、文化、科学等各种角度来认识香料的特性、药效、神奇的魔力,以及藏在厨房食物柜与珍贵秘制食谱背后的迷人故事。

在作者活色生香的说明中,你将津津有味地消化香料大餐。

大航海带给英国的餐桌革命,让约翰?欧康奈有了世界风貌的饮食经验,对食材源流史如数家珍,说香料说得如此完整而趣味横生,既能当字典又激发人对香料有更丰富的想像!──作家陈念萱

3

《中国吃》

看唐鲁孙写美食,曾经的北京有那么多有趣精妙的吃食。

作者唐鲁孙年轻时只身外出谋职,游遍全国各地,见多识广,对民俗掌故知之甚详,对北京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及宫廷秘闻尤所了然,被誉为民俗学学。加之出身贵胄,有机会出入宫廷,亲历皇家生活,习于品味家厨奇珍,又遍尝各省独特美味,对饮食有独到的见解而有美食之名。

……猪肉一定要选肋条,前后腿肉都不能用。肉要极有耐心切成小丁,略剁几刀即可,这就是大家所知道的,做狮子头要细切粗斩。外行人,把肉切好放在砧板上,拿两把刀像击鼓似的,运刀如雨,这就把肉的精华全剁跑了,剩下的都是肉的渣滓,所以有些美食专家,不吃千刀肉,就是这个道理。肉剁好,略用稀芡粉,撮成肉圆,最忌使用鸡蛋白或者荸荠末,撮肉圆只要挼成略圆,不会散开就行,千万不能用劲勒捏。然后用大青菜叶包起来,每一斤肉分成四只六只均可,过大过小都不相宜。最好用陶器闷钵,钵底先铺上镊净毛根的肉皮,再放干贝、冬菇、毛豆、冬笋或春笋、青菜、风鸡,再加姜、葱、糖、酒,白烧加盐,红烧加酱油。真正吃家以白烧为上,因为红烧的酱油,就是用扬州四美酱园的古法选制的秋抽,吃到后来,垫底的菜心,总带点酱酸味。

4

《拉面》

讲述拉面历史的同时,也介绍日本社会与政治历史许多有趣的层面,以及日本与中国之间长远而复杂的关系。

作者通过对中日饮食历史的梳理研究,以及对喜剧演员、餐饮业专家、娱乐经理、拉面店主、食客和食品史学者的采访,清晰再现了日本饮食文化的演变脉络。而享有日本饮食帝国霸主之位的拉面,其发展过程几乎见证了日本各个时期的重大社会变革——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可以说,这本书不仅为我们呈现了漫长的拉面史,同时也呈现了吊诡有趣的日本烹饪史和社会史。

拉面诞生于20世纪初,原本是工人、学生与夜店消费者的最爱……最后发展为成熟的正餐,不仅有热情的粉丝,能够激起日本人对故乡的骄傲与思念之情,同时又能走在流行文化的尖端。拉面带人进入饮食天堂的潜力,还有它在日本历史与饮食文化的地位,等着读者在顾若鹏的著作中去发掘。

——埃克里·拉斯

日本人对Ramen(拉面)的爱好和崇拜,已达疯狂程度,他们的饮食文化影响东西方,Ramen将会超越米饭面包,将会成为未来的主要食品。

——蔡澜

5

《潮菜天下》

潮汕美食的人文读本,为美食爱好者和寻味者提供了所需要的指导和帮助。

该书分“独树一帜的潮州菜”、“奇异的饮食习俗”、“吾乡物产之荤菜卷”、“吾乡物产之果蔬卷”、“美味民谣”、“天庭的美食”、“潮州帮口的历史”、“潮汕糖蔗史”、“韩江茶话”9个部分。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考察潮菜文化与历史,充分地将食物背后所隐藏的乡土文化、饮食习俗和历史细节挖掘展现出来。

潮汕的拜月习俗,必以芋头为供品。这习俗最早的记载见于清顺治吴颍的《潮州府志》中:“中秋玩月,剥芋食,谓之剥鬼皮。”可知其起始年代应在清之前。实际上拜月剥芋习俗产生于元代,“剥鬼皮”和“食胡头(芋头的潮州谐音)”都是民间秘语……

6

《一切取决于晚餐》

一部“日常生活人类学”佳作,带领读者以最熟悉的食物为线索,纵观人类饮食历史,横看各地民族文化。

从历史的角度观察,我们花费绝大部分时间为食物奔波,每道食物不免要经过一番发现、怀疑、追求、推崇与节制,这是认识世界的必经过程,也反映了人类各时期的处境与心理变化。从文化层面来看,选择什么样的食物,如何烹煮它,如何吃掉它,和谁一起吃,则体现了一个社会的传统与特征,显示了各民族的差异。

当我们能保障食物的供应时,我们才开始使自己变得文明起来。文明社会需要具体的形态,需要管理与调控,需要限制与约束,还需要表现自我。我们通过对待食物的方式,来反映我们文化的偏好与原则。目前,在中产阶级圈子里,花费大量的时间,不辞辛苦地做一桌丰盛的晚餐招待朋友,是送给朋友的最慷慨大方、殷勤周到的礼物,很少有什么别的东西能和它相提并论……

7

《暴食江湖》

全书二十余篇“论食”文章,皆为作者到处“暴食”后的心得和体会。

作者认为“肥胖是美的”,从小就对食物充满热情,他在上海闸北老丰阁,“独自吃了一整桌菜肴”,令服务员都惊异。他“双手各执一端:左手缪斯,右手烹饪,诗与美食,不相上下”。本书自然是靠右手端。感情用事的诗人,自然也可以感情用事地谈饮馔,然而,本书中,诗人却以严肃而庄重的态度发表靠右端的见解——每篇文章的副标题都以“论”字开头:论素食、论螃蟹、论牛肉面、论红酒、论樱桃……直到论餐馆、论厨师、论养生饮膳。其行文也颇有论文气势,起承转合,上下纵横,古今中外,旁征博引。但诗人毕竟是诗人,诗人的“论文”也颇有诗意,比如“论素食”,是诗人的愤怒——一段关于吃狗肉的经历而“起兴”的;“论螃蟹”中引李渔,极为生动形象,令人垂涎欲……

每次去澳门,我必吃「九如坊」的焗鸭饭,九如坊最闪亮的招牌是行政总厨卢子成,他历任七位澳门总督的御厨长达二十五年,也是首位华籍御用主厨,其厨艺乃中西并治的典型。此饭他每天只做二十五份,卢师傅教我以鸭骨所熬的高汤浸米二十分钟,再一层米一层鸭油烤四十五分钟。鸭肉则先烤过再去骨,和葡国香肠一起铺在饭上面,米饭饱吸了鸭汁和肉香。我每次点这饭,同桌的朋友无论已吃得多饱,都会央求再吃一大碗……

……美食文化是留存在瞬间感觉之上,是一种极为珍贵也极为难得的艺术享受。既然减肥那么难,干脆改变自己的美学观:肥胖是美的。我终于说服自己:人类历史中,向来崇尚肥胖美,瘦的美学观是晚近才出现的,一种源于好莱坞厌食式的消瘦美学,这肯定是病态美。肥胖是美的。

——《暴食江湖》

—END—

(图文源于网络,侵删)

湖北省新华书店·红T书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dazx.com/jdjd/803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