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1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松吉泽里董正山文/图

德格县是全国扶贫重点县。全县认定贫困村个,占全县总行政村60%,贫困户户,贫困人口人,占全县总人口22%,占全州贫困人口10%,且分散分布。为实现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德格县各级干部紧紧围绕“一年有新变化、三年中变化、五年大变化”目标,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州委实施“六大战略”的决策部署上,以“慢不得”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和“放不下”的使命感,强力推进“六大战略”实施,贫困县出现了摆脱贫困的“起跳点”。

产业扶贫带来的“连锁反应”

作为脱贫攻坚重点县,德格县不断完善创新有效的精准扶贫模式,整合各方资源力促包括产业扶贫在内的扶贫开发,多渠道引导贫困户脱贫致富。

笔者从县脱贫攻坚办了解到,当地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加大对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的帮扶力度。按照“因村制宜,因势利导,宜养则养,宜种则种”思路,重点实施大棚蔬菜种植、藏猪养殖、中藏药材培育和手工艺园区建设等产业化扶贫示范项目。

温拖乡温拖村蔬菜大棚里的蔬菜长势喜人

去年,温拖乡在全县率先确定了以“大棚蔬菜”为先驱的种植基地建设计划,组建专业合作社,当地原有的几十亩蔬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销售渠道稳定,户有劳动能力的户中有户加入合作社,形成了以“温拖”为品牌的集体商标。

乡党委书记多吉说,现在每个农户都有相对固定的采购商。为防范滞销风险,该乡积极与全县各学校、佛学院和寺庙等联系,签订“温拖”大棚蔬菜批发合同,设定了兜底收购价。

“大棚蔬菜”扶贫在德格迅速得到复制,目前全县已形成了无公害蔬菜、中藏药种植、高原牦牛养殖、藏猪养殖四个产业带和33个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从一家一户的个体种养到组织化大生产,农牧区产业形态的改变为德格县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采访中,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银小东告诉笔者:“联产承包之后,农牧民从公社人变成个体人,政府和群众之间的联系变得松散;现在有了共同事业后又重新聚拢了,合作社已经成为政府上传下达、汇集民意的重要渠道。”

从不相往来到经常碰头,“单打独斗式”的农牧区已经再度成为高度组织化的乡村。“产业变了,观念变了,组织方式也变了。”银小东说,瞄准精准脱贫目标,狠抓产业发展,德格脱贫攻坚已走上了“快车道”。

精准脱贫中的“德格特色”

在雀儿山以东片区,一些乡镇重点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和特色种植养殖专业户,以产业带动脱贫。

目前,德格县已发现中藏药种,建立药材种植基地5个,拥有藏药制剂品种种,建成麦宿连片手工艺园区,20个摘帽村实现“一村一品”,“两翼、两廊、两带、两核、四片”产业空间布局初步成形,农牧区社会生态变革、改造的势头明显,具有德格特色的精准脱贫路径正趋显现。

在制度设计上,德格精准脱贫结合全州“六大战略”,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带布局与农牧区产业扶贫的相互配合,为脱贫积蓄了资源性力量。以马尼干戈镇为例,除了原有的国道线,周边还修通了省道线,今年格萨尔机场实现了开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也不断完善,玉隆拉措景区开发也不断推进。“基于基础条件的统筹,更加注重融入区域大战略,积蓄区域性脱贫‘整体动能’,让贫困农村具备了脱贫奔康的条件。”县政府副县长李洪俊如是说。

注重因地制宜连片规划,以特色产业集群为龙头打造脱贫“跳起点”。银小东说,温拖乡之所以能走在全县精准扶贫前列,是因为大棚蔬菜、藏猪规模化生产给当地群众带来了脱贫的“第一桶金”,并实现了滚动发展。目前,在产业示范的带动下,该乡大范围推行了“公司+基地+合作社+农牧户”模式。“这一链条上包括农牧民、合作社、企业在内的每一环节都能获利。这种共赢的利益链,让贫困农村有力脱贫‘起跳点’。”他表示,德格前期的扶贫瞄准解决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问题,那么,新时期德格精准脱贫则是更加







































北京哪有治疗白癜风的专家
北京哪有治疗白癜风的专家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dazx.com/jdyy/86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