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29/6288655.html 市政协办派驻江达县字嘎乡支巴村驻村工作队长陈林 为确保字嘎乡支巴村年与全国一同迈入小康社会,促进年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根据驻村工作队年工作计划,年1月至2月,字嘎乡支巴村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采取收集材料、召开座谈会、走村入户与群众促膝谈心、对话交流等方式对支巴村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又提出了要“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当前,针对精准扶贫中精神贫困问题,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字嘎乡支巴村结合“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制定“志智双扶”方案,不断激发贫困人口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在“扶志、扶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取得了成绩。一是宣传工作到位。支巴村结合“四讲四爱”活动,把“扶志”摆在重要位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群众摒弃陋习,激发他们的斗志,努力引导形成村与村之间、户与户之间在精神文明、环境卫生、增收致富等方面比先争优的村风民风。二是宗教影响逐渐淡化。数据统计,支巴村群众宗教支出仅占3%~5%,农牧民宗教支出占总支出比例有大幅度下降,农牧民大多将五大伟人像挂在家中最显眼的地方,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二)形成了经验。一是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支巴村大力开展基层牧业经济合作社,群众通过以草场、牲畜、资金、劳力入股等方式建立马匹养殖合作社,从而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二是优势产业发展积极推动。找准自身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牦牛育肥、马匹养殖等,保证产业有序发展,通过产业生产带动,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三是探索和尝试卓有成效。支巴村积极探索“六个三”的工作方法,即在思想上做到“算好三笔账”(算好经济账、算好政策账、算好感恩账)、在观念上做到“消除三种贫困”(消除思想贫困、消除作风贫困、消除方法贫困)、在模式上做到“三扶”(扶志、扶智、扶制)、在保障上做到“三抓”(抓重视、抓基础、抓教育)、在工作上做到“突出三大重点”(注重产业发展、注重转移就业、注重异地搬迁)、在主体上做到“发挥三支队伍作用”(发挥扶贫干部的作用、发挥驻村工作队的作用、发挥村“两委”干部的作用),进一步促进群众从思想上主动脱贫。 (三)树立了榜样。一是“三培养”成效显著。积极将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两委”班子成员、将村“两委”班子成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将村“两委”班子中的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至今支巴村两委班子成员均为党员。二是致富带头人作用发挥显著。本村久美等群众通过双手脱贫致富,向周围贫困群众传递脱贫政策和先进经验,帮助身边贫困群众树立脱贫致富信心,身体力行带头成立马匹养殖基地,提供就业岗位45个,将致富成果惠及全村群众。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当前支巴村精准扶贫中精神贫困现象仍然存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贫困群众亟待转变观念,发挥主体作用不够。由于接受教育少、文化程度低、主体素质不高等主要因素影响,贫困户内生发展动力仍不足,政策性收入已成为贫困群众收入的重要来源。一是个别贫困户依旧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对政府依赖性较强,主动脱贫意识不高。一些贫困户在思想认识上把脱贫攻坚看成是各级政府和干部的事情,没有认识到自己才是真正的主体,自我发展的意识较为淡薄,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积极性、主动性较差,从而出现了“干部干,群众看,坐等好处送上门”、“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等现象。二是受地理、自然、历史等因素影响,群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思想观念落后,直接或间接地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多数群众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旧意识观念。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不易改变,其封闭性、知足性、沉淀性、保守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思想观念较为落后、愚昧,对发展建设漠不关心,教育引导难以深入人心,缺乏进取精神。三是个别群众至今仍保留传统观念,习惯于靠大自然的恩赐(如虫草)过日子,难以接受投入发展生产、科学种植、外出务工等工作生活方式。 (二)部分群众受教育和技能培训程度不高,农牧业专技人员和致富带头人匮乏。一是受起步晚、基础弱、经验少等因素影响,农牧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特别是缺乏可以稳定就业创业、持续增收致富的实用生产技能技术,找不到切入点和突破口,导致群众主动脱贫致富手段匮乏;二是务工农牧民从业水平普遍不高,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缺乏致富带头人引领农牧民形成规模化的劳务输出。 (三)商品观念不强,牲畜惜杀惜售观念普遍存在。受传统观念影响,农牧民普遍商品观念不强,不愿意宰杀、出售多余的牲畜,同时,牲畜惜杀惜售对草场承载量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意见和建议 针对精准扶贫中出现的精神贫困现象,把握全区精神扶贫工作要点,顺应脱贫攻坚客观要求,切实“扶志”与“扶智”并举,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增强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实现“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转变。一是继续做好思想教育引领。激发贫困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优良传统,结合“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帮助农牧民群众牢固树立“勤劳致富光荣、好吃懒做可耻”意识。二是通过奖励先进的方式,鼓励农牧民主动增收致富。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采取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方式,组织动员贫困群众参与帮扶项目实施,并对劳务收入达到一定标准的予以奖励,坚持扶贫不扶懒,防止政策养懒汉。三是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改变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大包大揽的观念。通过积极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形成贫困群众理解、支持、参与脱贫攻坚的良性互动,提升群众获得感,使贫困群众实现有尊严脱贫。 (二)加强培训力度,实现高位均衡发展。一是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战略,切实发挥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作用,全面落实“三包”、“三免一补”等补助政策,巩固“两基”成果,切实提高“两基”、“均衡”质量,确保贫困学生入学“一个都不少”,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带动贫困家庭脱贫。二是高度重视职业培训,加大技能培训力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和农牧区实用技术人才,围绕社会用工需求,有的放矢安排培训班次,科学设置培训内容,通过开展创业指导、就业观教育等活动;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起“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就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吸引初高中毕业生从事农牧业,将初高中毕业生纳入职业教育助学范畴,大力培育当地新型职业农民,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新型农牧业生产经营者队伍。 (三)抓好精准扶贫宣传,营造贫困群众主动脱贫氛围。一是注重挖掘贫困群众自立自强、勤劳致富的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用身边人、身边事启发、教育、激励贫困群众更加坚定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发挥科学价值观导向作用,真正解决好“思想”这个总开关,切实提高贫困群众思想觉悟和行动自觉,不断提高“造血”本领,营造贫困群众主动脱贫氛围。二是深化“四讲四爱”主体教育活动实践成果。继续深入开展以贫困户责任清单、脱贫攻坚政策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和相关政策宣传,帮助引导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使群众树立正确的宗教观、价值观、消费观,教育约束群众在生活中不合理宗教消费、攀比消费等不良习惯,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发展生产生活上来,倡导崇尚健康的文明的生活方式,依靠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帮助农牧民群众转变惜杀惜售观念,切实提高牲畜出栏量,实现脱贫致富。三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密切联系群众方面的核心作用。深入贫困户家中进行政策宣讲,切实解决好青壮年贫困人口文化教育和技能“双脱”工作,鼓励群众外出务工,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四)充分发挥产业在扶贫脱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一是坚持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先发展,按照区域集中、规模做大、质量提升、效益提高的思路,充分运用“合作社+基地+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党支部+合作社”、“联互联营”等模式发展规模经营。二是以企业为重点,突出抓好企业文化宣传、产品质量认证等工作,加大对现有企业的动态管理,新发展一批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企业。三是加快制定家庭农牧场、种养大户认定标准、登记办法和扶持政策,为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四是以劳务输出公司为平台,加强与用工市场对接力度,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落实劳务输出考核制度,促进贫困户持续增收。五是支持和信任民营企业、合作社等实体创业致富带头人,充分发挥他们了解基层、联系群众、有一定威信的优势,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五)加强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农牧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要继续加强基层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公益性职能经费保障机制,改善推进条件,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人员素质和服务能力;要推进农牧科技结合,发挥农牧业院校在农牧业技术推广中的积极作用;要不断增加农技推广资金规模,提高基层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要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培养“三区人才”、“特派员”和发挥“土专家”的作用;要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着力培育科技大户,发挥对农牧民的引领带动作用。 (六)加强农牧区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之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对于易地搬迁户,要建立完善的村规民约,完善各项制度。严格监督、检查,开展评优争先活动,从而提升农牧民群众的生活品质,逐步过上现代文明新生活;对于“插花式”搬迁户,要遵守当地的村规民约、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营造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投稿到这里 qjbx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dazx.com/jdyy/628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