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藏D2 当日行程:雅江-理塘-巴塘-竹巴龙,全程约公里。本期看点:1、传说中的高尔寺山垭口没了。2、山路十八弯只是开始。3、跳跃在世界高城理塘。4、遇到最美的毛垭草原。5、关于姊妹湖的动人传说。6、金沙江畔大堵车。经过一年四季的洗礼,全队在酒店好好修整了一晚。9月29日一早,朝霞伴着我们继续启程。同样是多公里,但全部为国道,再没有高速公路可跑了。 不同于前一天的乌云密布,以至于我还对新都桥的光线耿耿于怀,9月29日的天空一早就绽放出青藏高原出应有的蓝白两色,这才是我们想象中它应有的色彩。而在盘山公路疾驰也将成为此后几日的日常功课,从雅江县城的河景酒店出来不久,山路就开始扭动起来。好在我们出发较早,没有过多的会车。一路上大家报着路况,聊着前日的见闻,海拔高度在不知不觉中继续攀升。高尔寺山被誉为巴塘第二关,垭口海拔高度米,年底修通了米长的高尔寺山隧道,也使整个国道缩短了21公里,节省了1小时的通行时间。最美的风景都在路上,都在各个垭口。但是,我们再也不能从高尔寺山垭口饱览亚拉神山、折多山,以及蜀山之王——贡嘎神山的风姿了。当你费尽千辛万苦攀上一座座高山,极目远眺,眼前豁然开朗的时候,才是国道的精彩之处。从旅行的角度来说,我们宁可多用一个小时走21公里的盘山路(可见行车难度),去看一看那些神山圣湖;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说,一个小时和21公里又举足轻重。所以,进藏要趁早!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扶贫力度的不断增强,国道上十几个垭口已经不见了,那些传说中的景色没有了,就像当年的三峡,永远的留在了图片和传说里。当我们从高尔寺山隧道出来的时候,只能看到半山的绿树成荫和山顶的高山草甸了,这对于整条国道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风景,高尔寺山的盛名已然成了传说。 藏区多山,要翻越大山往往要通过这样的盘山公路盘旋而上,什么时候觉得晕头转向不辨方位了,这山也就基本翻过去了。这就是被誉为“山路十八弯”的观景台了。相比后来的“怒江七十二拐”甚至珠峰大本营前的“一百零八拐”,这天路十八弯真的不算什么。若是在内地山路上有这样的道路,周边环境再略有姿色,八成都会是网红打卡地。但是,这是在中国最美的景观大道上,这是在青藏高原,实在是太过稀松平常了。比如前日在泸定出来后的那段山路,若有个观景台,也不逞多让。 翻过山路十八弯后的第一个观景台是剪子弯山观景台,由于停车区爆满加之光线不佳,我们未做停留,继续前行。不得不称赞领队经验丰富应变力强,在我们多年的出行中总是能避开车流人海,找到最美的地方让大家流连忘返。我们选择了在之后的熊宗卡观景台停靠,此处海拔高度米,与前日的折多山海拔相当。但是有了之前折多山海拔0米以上的经历,加之刚刚翻越了米的高尔寺山,眼前的海拔高度只是略做调整就下车了。远山草甸上的人造石台是天葬台,由花岗石毛坯垒成长方形。藏族天葬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以前。天葬的核心是灵魂不灭和轮回往复,他们认为死亡只是灵魂与陈旧的躯体分离,用“皮囊”来喂食胡兀鹫是最尊贵的布施,也算是此生最后一次善行。天葬师首先用牛粪生火,火燃着后敷上糌粑。然后诵念超度经文,手摇卜朗鼓,吹起人骨做的哨子,召唤胡兀鹫。最后从裹尸包里把尸体取出,用刀斧肢解,取出内脏,直至胡兀鹫把尸体血肉吃完。当然,藏区也有土葬,还是有水葬、火葬和塔葬,这些又与逝者的身份有关,比如土葬的是生前有罪或传染病人,等级最低;水葬主要用于一些孤寡老人、穷人及八岁前死去的孩子,西藏人不吃鱼,他们认为鱼吃死者的尸体;火葬主要适用于活佛、领主和有一定地位的人;而塔葬是藏区等级最高的丧葬形式,只有达赖、班禅及一些有名望的活佛才能获此殊荣。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最好是先读万卷书,再行万里路。如果倒置,心中感念就不会太多。所以每到不同的地域,了解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也是旅行的重要内容。当看到天葬台的时候,那些已知的得到了印证,那些一知半解的得到了补充,而那些未知的永远都在前方。有时定定的伫立在山前,眼前的山色亘古未变,但内心早已思绪万千,时而金戈铁马,时而沧海桑田。 再次行进在海拔0米以上的山区,已经没有之前对高反的惶恐了。不仅人在适应,车也在适应。但有时还是摸不太准它的脾气。这个坡你觉得不陡,慢慢上吧,但是它高反了,接着一顿操作猛如虎,准备超车,定睛一看它原地杵,错过了机会;下个更陡的破你怕它高反,提前抽了一鞭子,结果它一声低吼,直接蹦出去几十米,又得赶紧勒缰绳制动。它像一匹烈马,需要驯化、需要交流。但是总有脱缰野马冲出赛道。一辆货车侧翻在路旁,幸好不影响会车,否则在这种坡道上造成拥堵,真不知几时能通行。像这样的交通事故,每天都能看到,时刻都在提醒我们行车安全。于我们来说,车辆、人员几乎武装到了牙齿,各种主被动安全设施,车队里各种相互提醒,多年的驾驶经验等等,但是对于这些为了生计,独自驾车往返于高原地区的大车驾驶员,每天都在冒险,每天都是以命相搏。车辆性能本身就差,又在高原上超载、超速、疲劳驾驶。高原反应对人和车的影响其实很大,只有你真正走过一次才有体会。在这里,每次与大车相会,也是与危险擦身而过。车翻了还能再修,希望他一切平安吧。 我们更希望看到这样的藏区,纯净清爽。多年的发展让藏区的交通条件有了很大提升,但是相比内地,仍然是多有不便。就那么几条路,日常通勤、客货运输、旅游穿行混杂其间。无论进出,都没得选择。尽管条件相对艰苦,但藏人淳朴,沿途的山上多写有六字真言或感恩共产党、建设家园的字样。圣洁的白色远远望去巨大而醒目。这也是很多人向往藏区的原因之一。淳朴善良是人的本性,若干年后我们却要从富裕的发达地区去偏远的欠发达地区找寻本真,净化心灵。如果丢了还要找回,当初为什么要丢弃?又见风马旗。这在藏区十分常见,如果因为信仰去神山圣湖朝觐、去供奉,我能理解。费时费力的竖起这些风马旗,却并不能像寺庙白塔一样长久。但是藏民在做,用点滴的时间、用己所能有的一切去表达他们的虔诚。或许真正的虔诚是不能用时间和各种成本考量的。来过的人说在藏区变了,藏民变了,但在此时,从形式上来说并没有变。至少此时我还没有真正的近距离去接触原住藏民,不能评说。之后,我们沿着国道继续前行,去往卡子拉山。卡子拉山与剪子弯山就像一对姐妹,是藏区重要的分界线,他们相距不到公里,同属于沙鲁里山脉,天气好的时候彼此能够遥望。也是横断山中最为宽广的山脉。如果不刻意寻找角度,都很难看出他们也是海拔米以上的高山。 若以这两座山的垭口连线,以南是“山上有原”的地形地貌。在这里看山,层峦叠嶂,一层比一层更远,一层比一层颜色更浅,直至天边。从国道上翻越一个又一个山头,真像行走在“天路”之上。这两个垭口串联着丘状高原与高山峡谷之间的过渡地带。国道穿越其间,除此之外再难见到任何人类活动的迹象。雅砻江及其支流从海拔-米的高原下切到基岩,清澈碧绿,在高蓝的天空映衬下又显现出宝石般的通透。一路上在想应该用怎样的词汇描述这种色调,后来想到了是“鲜亮”,如果大红大绿的浓妆算是高饱和度的浓艳,而这种以蓝绿色为基色的通透,就是在青藏高原上淡抹的一层鲜亮。但是一旦越上谷肩,放眼远眺却是无际的旷阔高原。这种“山上有原”的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呢?为什么靠下的深绿色植被不再向上生长至山顶呢?是不是海拔越高,树木就越稀少?我不能确定就是这个原因。卡子拉山说起来是山,但却感觉不出它是山,更像是高海拔的丘陵牧场,让人心旷神怡。虽然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却不可能停车下来拍摄。所以我们不能确定这些群山中那一座是海拔米的卡子拉山。直到找到一处便于停车的空地,空中的云彩开始多起来,一会是洁白无瑕,一会是幽暗迷幻,瞬息万变。不过,只有在卡子拉山的怀抱之中才能感受到这美幻的景色。这种变幻莫测不同于之前的一步一景,之前是景不动人动,现在是人不动景动。仅仅停留了片刻时间,这一会儿与那一会儿的光影也有不同。不可能在同一地点拍到两张完全相同的照片。剪子弯山与卡子拉山西南就是历史上的康南地区,而在这条线以北则是历史上的康北范围。翻越了卡子拉山,我们就算正式离开了雅江县,前面就是理塘县的方向了。 真是十里不同天,再看已经不是高山草甸和丘状高原了。眼前的景象让我仿佛回到了内蒙草原。内蒙的草原虽属于小高原,海拔高度不过多米,但这里是相隔几千公里,海拔0米左右的青藏高原,却也有及其类似的地貌景观,国土面积之辽阔可见一斑。前两天从济南开始跑了公里到成都,之后又是几百公里的国道翻山越岭,居然还没出四川省,更不要说进入西藏自治区了。若不是在中国,以我们的行车距离和速度,怕是早已穿越了几个欧洲小国了。虽然未出四川省,但川西的甘孜是藏族自治州,所以周边的一切都是藏式风格。也不要觉得高原山地出行不便,当地牧民很多家里都有私家车,现在的生活条件真是蒸蒸日上。印象中的藏区是贫困的,但要看从哪个角度说。牧民的财富主要体现在牦牛上。在雅江县沿途见到的更多是羊,而到了理塘县沿途更多的就是牦牛了。这些理塘的牦牛比雅江的绵羊更不讲理,但是咱还不能给它们耍横。牛脾气上来了,真就在你车门上戳俩窟窿。这些黑的发亮的不是牦牛,是移动的财富。有说一头牦牛价值几千的,也有说值几万的,当然这要看牛的品相。一户牧民有个百十头的牦牛在当地都不算富裕。相比内地从地里刨食的农民,百十头牦牛价值几何呢?他们有了钱首先考虑的不是修葺屋舍、购置家具家电,而是继续买牛。我们在临近理塘的一处网红打卡点停车休整点,拍照留念。理塘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让我想起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与其说他是一位转世活佛,我更觉得他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仓央嘉措与理塘的渊源在于那首绝命的情诗:“洁白的仙鹤啊,请把双翅借给我,不飞遥远的地方,只飞理塘就回。”其实,理塘并不是仓央嘉措的出生地,他也没有在理塘离世,他一生都没有来过理塘,但是他的意中人桑洁卓玛确是实实在在的理塘人。因为宗教派别,两人没有终成眷属,桑杰卓玛被打死。作为蒙藏战争的牺牲品,二十三岁的仓央嘉措在解压北京的途中被毒死在纳木错,那也是他与桑杰卓玛重逢的地方。仓央嘉措生前被迫站在布达拉宫前成为雪域最大的王,没有成为西藏最美的情郎。他写下那首诗,希望来世能投胎到理塘与桑杰卓玛再续前缘。但是西藏三大寺的高僧从这首诗里得到启示,在理塘找到了一个名叫格桑嘉措的孩子,并认定为六世达赖的转世灵童,这就是藏传佛教的七世达赖,居住地仍然是布达拉宫。所以理塘与仓央嘉措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是因为那首诗,因为那个故事,总会让人觉得理塘是个浪漫的高城,想到奋不顾身。人这一生至少要有两次奋不顾身:一次是奋不顾身的爱一个人,另一次是奋不顾身的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如果只有一次,希望我们一起穿越在国道上。在藏语里“理”是“铜”,”塘“是”坝子“的意思,直面的理解就是像铜镜子一样广阔的坝子。进入理塘县城已近午时,行人和车都不多,找了一家干净的川菜馆解决午饭,继续前行。并不是想刻意不写饮食,而是在西藏甚至青海,方便停车就餐的地方多数就是川菜。口味偏油辣,青菜少且贵,甚至与牛羊肉等价。论档次和口味又比不了成都,所以每餐都叮嘱店家:“不放辣、少放辣!”不然嘴上一时过瘾,几天之后肠胃就遭殃了。在临出理塘县城的国道上,又见网红打卡地。彻底适应了高原环境的我们开始各种摆拍。站着、坐着、躺着、趴着,甚至跳着,玩的不亦乐乎。往来车辆也见怪不怪,等游客们拍完了才避让通行,看来是司空见怪了。理塘县有几个知名景点:理塘寺、格聂神山、毛垭大草原等等。因为到了拉萨要去大昭寺和布达拉宫,所以理塘寺不在计划之内。而格聂神山在国道上看不见,要去必须向南绕行,所以也就割爱了。唯有平方公里的毛垭大草原值得一看。关于草原沙漠我并不陌生,之前带不满三岁的孩子在乌兰布统无人区露营,也曾在穿越浑善达克时陷车救援挥汗如雨,但是高原上的草原还未见过。国道很长,它涵盖了中国多样的地形地貌,景色又极其浓缩,这次穿越可以说是大饱眼福。临行前的种种顾虑正在逐步打消,此行不虚。 以前觉得云南多云是实至名归。而青藏高原的蓝天白云,应该是蓝天为主,白云为辅。但是来到理塘发现,这的云并不次于彩云之南。有时这云彩铺天盖地,只给天留了那么一道缝,这是真正的风起云涌。沿着国道一路铺开,追赶着道路左边的无量河。我们想要穿云破日,仿佛遥不可及。但比我们更辛苦的是这些骑行进藏的游侠。体感此处的海拔应该在米以上,我们在车内调节好适宜的温度,下车前略作调整就行。但是他们弓着背、弯着腰,奋力的骑行在长坡上。每每遇到骑行或徒步进藏的人,我们总会打开车窗为他们鼓劲加油,而他们也会报以善意的微笑。虽比不了虔诚的信众,但心中的执念有时就是突破垭口的最后动力。继续西行了不久,就来到了被《中国地里》杂志称为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毛垭大草原。草原是高山围绕的一个山间盆地,四面高山环绕,高差都在0米以上,只有东部由无量河切开一条河谷与外相连,在草原上南望可见海拔米的益母贡呷雪山,虽然我没有看到山顶终年的积雪,但是雪山之水终年滋润着这片广阔的土地。千山万水的赶来,到了最美草原不能不牧马放歌一次。旁边的牧民一家三口坐地起价:骑马到河边往返一次元。当牧民不以放牧为生,转行从事旅游业,依山傍水的地缘经济就成了核心竞争力。独家经营,谢绝还价。 于是,这两位年龄加起来70岁的一老一小不适宜剧烈运动,选了一匹白白的矮马,由牧民的女儿执缰,在毛垭大草原上悠然自得。但是年龄折半后,就更想飞得更高与天比肩。前日初上高原,我们还小心翼翼,生怕高反了不好应付。但是经过不到两天的适应,已经可以在高海拔地区这样连续跳跃了。当我走近无量河谷,毛垭大草原依山而存,它没有内蒙古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的博大无垠,但与青山、白云、蓝天更为亲近,脱俗而灵动,有一种立体多面的美。草原上风云变幻无穷,置身其中,有一种说不尽的感慨。 如果不是因为这个海拔高度,在此露营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对于不常在高原生活的内地人来说,住在高海拔地区会十分难熬,难以入睡。因此,整个国道我们都选择在海拔较低的地方住宿,像新都桥那样的风景如画的村落并不适合我们住宿;理塘虽是县城,但也不适合休整。所以才有了第一天行车公里到雅江,第二天行车公里赶到竹巴龙,海拔均不超过0米。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两天的行程会相对紧张,虽然路上紧张点,但是晚上能睡个好觉,可以喝酒、洗澡泡温泉。在草原上行车,看着千篇一律的景色,尽管不时会有白塔或风马旗映入眼帘,但如果没有故事可讲,旅途确实比较乏味。如果故事也没得讲,人就会不由自主的陷入沉思。在此净化心灵,一方面是见到不一样的风土人情而触景生情,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远离了都市舒适圈,离开了工作范畴,离开了人际交往,才会有更多时间去体察自己内心的世界。越是单调越能摒弃身外的繁杂,越能直视真实的自己。没有那些过多的想法,人就能比较专注的做事、修心。佛教中的“五戒”、“八戒”也是人为的斩断凡尘,更专注于心灵的诉求。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强大到可以自成世界,那么酒气财色也就像眼前的浮云般成为过眼云烟,并不会遮蔽内心前行的方向。内心的方向单一到极致就是宗教中的虔诚,而我作为一个俗人,选择的方向就更多了。比如一辆Jeep,一台单反,一路向西。如今我做到了。如果心中的每个方向都能达成,那么即便不是一个宗教信徒,此生只在尘世俗家也算是一种人生的圆满吧。虽说不要着急赶路,路边的风景才是值得驻足的所在。但人生总要有所取舍,哪些人、那些事不能舍,哪些又可以舍,不在眼下,而在初心。不忘初心,首先不是不忘本,而是要有一个正确的本。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每个人的境界不同,方向不同,本没有什么高下之分,都能自成世界。但是只有看过的世界多了,才能更明白自己真实的世界是什么,向往的世界是什么。正所谓见得多了学识才能广博,只有真正见过草原,见了足够多的草原,才知道路边几百平方公里的草原也不过是我们旅途中的一点,并非全部,是可以走马观花的。 正信马游缰的走着想着,又遇大牛当道,只能实线变道避让。在这些人迹罕至的地方行车,规律并不重要。真要是按规矩来,可能就刻板的寸步难行。但是在车多人多的地方,规矩又尤为重要。就拿国道上的大车来说,行车基本都很守规矩,即便没有交警、监控和信号灯,也不会压线骑行,不会长期占道。他们常年在这跑,知道守规矩的重要性,如果不守规矩,真的是损人不利己。反过来讲,“慎独”遵循的也不是道,而是心,即便没有监督约束,也遵循道义礼节,其实还是用道义礼节来修正自己的心。不知不觉的我们就错过了理塘和巴塘之间,青藏高原最大的古冰川遗迹——海子山。山上分布着大大小小0多个海子,海子山也因此得名。说是错过,其实也不贴切。因为海子山垭口海拔米的高度,我们都没什么感觉甚至未加注意。但是那些大大小小的海子就像打碎的镜子散落在海子山上的高高低低,星罗棋布,令人印象深刻。而其中最令人心动的,当属姊妹湖。 海子山有一个观景台,这是海子山姊妹湖观赏和摄影的最佳地点,不仅能观赏到姊妹湖的全貌,也能观赏到姊妹湖旁边的纯净田园风光。姊妹湖连在一起,如同姊妹一样紧紧相连,安静地躺在海子山脚下,像是睡着的两位仙女。湖水碧绿,湖面如镜,海子山倒影在湖泊里面,甚是美丽,远远望去,两个湖泊被湛蓝的天空和灿烂的阳光映射得闪闪发光,犹如天堂掉下的两颗绿宝石。它们如天堂宝石般镶嵌在荒凉山原,亦如神之悲悯化作眼泪滴落凡间,纯净无暇,盈盈可亲。站在高处远远望去,曾经荣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的海子山姊妹湖,犹如仙女的两滴晶莹泪珠,洒落在雪峰环抱之中,纯净静谧,如神女般圣洁无暇,不由得感叹大自然的造化神奇。而在藏区,几乎所有的神山圣湖都有美丽动人的传说。 传说一个老牧人的两个女儿病了,他梦见一个神人说东方日出处的一座日月仙山的宝镜,能治好他两个女儿的病。第二天,老牧人就告别了女儿,向日出方向走去。老牧人走后,两个女儿每天都盼望着父亲归来。不知过了多久,两个女儿头发变白了,眼泪哭干了,变成了两座大山,变成了姊妹峰。老牧人历尽艰险,终于取回了日月宝镜,当他看到心爱的一双女儿变成了雪山时,捧在手里的宝镜一下掉在地上,摔成了两半,变成了两泓湖水,这就是姊妹湖。老人静静地站在女儿面前,也变成了一座雪山,这就是被称为“冰山之父”的慕土塔格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山有诸多寓意,但唯有父爱如山,如此厚重。慕土塔格峰静静的看着两姊妹,一如数百万年前的深沉。它有火红色的炽热,也有青黑色的冷峻,还有圣洁白色的深情,当阳光透过云层洒落在姊妹峰上,是父爱般温暖的鹅黄色。它不是一种色调能代表的,也不是一句话能说明的,说父爱厚重深沉,本就凝聚了太多情感在其中。所以只能用父爱如山来形容,山,高大而沉重。 姊妹山和姊妹湖是第四纪冰川在青藏高原留下的许多有关地球历史的深刻印记之一。定居在湖边的牧民世代传颂着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经历着数百万年沧海桑田后的安详宁静。之后,一路经过了德达、列衣、波戈溪、莫多几个乡镇,就来到了巴塘县城。因为预报前方修路拥堵,所以也未在弦子之乡巴塘停留,直接穿越而过。行程还是紧张,否则去实地感受一下康巴人跳的圆圈舞,也是十分有意义的。这一路收获了太多美好,也留下了些许缺憾。藏区不是一条国道所能涵盖的,也不是短短半月就能环游的。慢下来,才有可能深刻感知真实的青藏高原。除了高原反应车辆爬坡困难和交通事故造成车行缓慢以外,国道每天都在修路,可能是这一段,也可能是下一段,交通管制直接禁行或双向交替通行。有时候过了这个拥堵点前面就畅行无阻,但是如果堵在后面,时间就很难保证了。不超过那些慢车,它们很有可能就会堵在你的前面。为了能够按计划完成行程,我们又加快了速度。与我们行车速度相反的是这条金沙江的支流,由高山到河谷,它由欢快逐渐转为平静。碧绿的水面怎么也与想象中的金沙江联系不到一起。中国的大江大河多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雪山冰川融水,那些纯净无瑕的高山融水怎么流着流着就变了色呢?就在金沙江干流与支流的交汇处,因为交通管制,国道堵车了。金沙江西岸是中国水电五局承建的巴塘水电站,用于导流和发电,工地上攻节点、克难关,一派热火朝天的奋战景象。我们这侧只有呼啸的警车和救护车允许通过,后面有不少车辆也在赶时间、见缝钻,逆行挺进。尽管现场没有交警管理秩序,但也没人争执吵闹。不一会儿,逆行的车辆就把双向两车道的国道塞成了单项两车道,长达数百米。 许久,可以通行了,顾不上观赏金沙江大拐弯,我们跳上车就开始追赶那些被加塞车辆损失掉的时间。按计划当日要横跨金沙江,离开四川进入西藏。但是烟尘蔽日的国道,却始终看不见进入西藏的拐点。这才是金沙江应有的颜色吧,金灿灿的一个马蹄形大拐弯。作为中国第一大河——长江的上游,金沙江也是赫赫有名。它发源于青海玉树,流经川、藏、滇三省区,丽水、神川也是它的别称。因为沿河盛产沙金,宋代在此就出现了大量淘金人。金玉历来都是贵重矿产,金沙江产沙金,昆仑山产和田玉,因此《千字文》中“金生丽水,玉出昆冈”指的就是金沙江和昆仑山。我们此次藏地之旅有幸跨越了金沙江、翻越了昆仑山,与书中所讲无限接近。当然,此处距离昆仑山还有很远的路程,在行程上讲大约还需整整一周的时间。 当年,红军长征巧渡金沙江,西藏解放,也是从强渡金沙进藏的。我们在沿途还看到了“18军进藏点”的标识,只是这块牌子出现的猝不及防没有来得及拍下,无法与江达县的渡江点进行比对考证。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在没有国道的年代,18军也是在类似的条件下渡过金沙江,解放全西藏的。因为山体塌方冲毁了国道,巨石阻碍了通行,交通又一次被管制,双向交替通行,需要停靠等待。这一次等待时间较长,天色又如前一天般昏暗下来。等到我们这侧放行的时候,道路仍在抢修。一边是巨石挡路,一边奔涌南下的金山江,最窄处也只容一车通过,中大型SUV都需要小心两边的砾石刮破轮胎。第三次拥堵是因为前方的交通死亡事故,需要避让运送尸体的车辆通过。看来之前呼啸而过的警车和救护车也是奔着同一处出事地点。国道的危险之一,就体现在每天都会遇到交通事故现场,这一天就赶上两起,其中这一次还造成了人员死亡。之后的路就不再平坦,沙石、泥水各种坑洼不平混杂在有限的路面宽度上。眼看太阳跳进了金沙江右侧的西藏,我们也顾不上许多,开足马力直奔金沙江大桥,逐日而行。 等渡过了金沙江大桥就算正式进入西藏自治区了,天色已经完全黑了,视线仅有车灯照射的范围,就没有再拿相机拍摄。好在住宿地距离金沙江大桥不远,也就十几公里漆黑山路吧。但是西藏的山与四川的山已经大不相同,它们更加陡峭高耸,如一个个黝黑的巨兽虎视眈眈的盯着我们,脚下的金沙江也陡升了落差,趁着夜黑风高咆哮如雷,把这一天的旅途疲惫吓得不敢出来。4辆车16个轮子玩命的飞转,推着我们顺利抵达了竹巴龙圣天温泉酒店。这是一家网红特色酒店,分为山景房和河景房。依地势建在金沙江边,从房间扔块石头都能掉金沙江里,而另一面则是壁立万仞的高大山体,掉块石头也可能砸在房顶;屋内家具全部为原木、石材所制,去餐厅需要穿过酒店室内外的温泉和一片山体花园,然后再走过悬架在咆哮金沙江上十几米高、几十米长的吊桥才能抵达。好在一身疲惫、饥肠辘辘的我们无暇顾及这些,大快朵颐后,睡的格外香甜。 本文转载于此次活动车友的数码暗房的QQ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