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9/1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dbfzl/140109/4324214.html

花木蘭文化出版社『古代歷史文化研究輯刊』

(初編至十四編,-)總目

王明蓀主編

初編二十冊(年3月):

第1冊·李添瑞:巫及其與先秦文化之關係---49-9

第2冊·王瑞傑:西周禮治文化探論---30-7

第3冊·詹士模:反秦集團滅秦與分裂戰爭成敗之研究---31-4

第4冊·鄭雅如:情感與制度:魏晉時代的母子關係---32-1

第5冊·王安泰:開建五等──西晉五等爵制成立的歷史考察(上)---33-8

第6冊·王安泰:開建五等──西晉五等爵制成立的歷史考察(下)---34-5

第7冊·趙立新:西晉末年至東晉時期的「分陜」政治──分權化現象下的朝廷與州鎮---35-2

第8冊·方碧玉:東晉南北朝世族家庭教育研究---36-9

第9冊·朱振宏:大唐世界與「皇帝·天可汗」之研究---37-6

第10冊·林偉洲:安史之亂與肅代二朝新政權結構的開展---38-3

第11冊·朱祖德:唐五代兩浙地區經濟發展之研究---39-0

第12冊·曾嚴奭:南唐先主李昪研究---40-6

第13冊·雷家聖:宋代監當官體系之研究---41-3

第14冊·胡其德:蒙元帝國初期的政教關係---42-0

第15冊·金炫廷:明人的鑑賞生活(上)---43-7

第16冊·金炫廷:明人的鑑賞生活(下)---44-4

第17冊·連啟元:明代的獄政管理──國家制度的司法權力運作---45-1

第18冊·王崇峻:明代書院講學的研究---46-8

第19冊·廖瑞銘:明代野史的發展與特色---47-5

第20冊·張麗珠:全祖望之史學---48-2

二編三十冊(年9月):

第1冊·江達智:先秦兩漢的擇居文化與風水術之形成---78-9

第2冊·陳欽育:北亞遊牧民族與中原國家之關係研究──以突厥為例---79-6

第3冊·鄭志敏:仰觀俯察天人際:中國中古時期天文星占之歷史研究---80-2

第4冊·陳珈貝:商周南土政治地理結構研究---81-9

第5冊·陳復:商周交會在齊國:齊文化與齊學術的研究甲編:先秦齊文化的淵源與發展---82-6

第6冊·陳復:商周交會在齊國:齊文化與齊學術的研究乙編:戰國齊學術的特徵與影響---83-3

第7冊·王瑞傑:西周封國之自主與交融──周代封建性質的再檢討---84-0

第8冊·李淑珍/林天人:東周喪葬禮制初探/戰國時代泗上十二諸侯考---86-4

第9冊·李昱東:西漢前期政治思想的轉變及其發展──從黃老思想向獨尊儒術的演變---87-1

第10冊·盧瑞容:西漢儒家政治思想與現實政治的互動──以奏議為中心的考察---88-8

第11冊·鄭宗賢/洪武雄:西漢游俠的活動特色及其社會關係/兩漢人口移動之研究---89-5

第12冊·黃淑貞:西漢宮廷婦女形象研究---90-1

第13冊·王美秀:北魏文學與漢化關係之研究----1

第14冊·馬以謹:東晉初期政治勢力的成形與推移---91-8

第15冊·朱祖德:唐代淮南道研究---92-5

第16冊·黃若惠:唐玄宗時期黃河流域中下游水患---93-2

第17冊·林燕玲:足崖壑而志城闕──談唐代士人的真隱與假隱---94-9

第18冊·賴建成:晚唐暨五代禪宗的發展──以與會昌法難有關的僧侶和禪門五宗為重心(上)---95-6

第19冊·賴建成:晚唐暨五代禪宗的發展──以與會昌法難有關的僧侶和禪門五宗為重心(下)---96-3

第20冊·張憲生:唐代道教重玄派研究---97-0

第21冊·粘振和:北宋汴河的利用與管理---98-7

第22冊·蔣義斌:史浩研究──兼論南宋孝宗朝政局及學術---99-4

第23冊·王明蓀:早期蒙古游牧社會的結構-成吉思可汗前後時期的蒙古----4

第24冊·駱芬美:明代官員丁憂與奪情之研究----8

第25冊·釋見曄:洪武佛教發展之研究──以政策、寺院、僧侶為中心----2

第26冊·唐啟華/謝美娥:明臣仕清及對清初建國的影響/清代前期湖北的人口:商業化與農業經濟變遷----9

第27冊·徐安琨:清代大運河鹽梟研究----6

第28冊·林美玫:信心行傳:中國內地會在華差傳探析(~)---5-3

第29冊·賴盟騏/張守真:翁同龢與晚清政局/清季東三省路權的開放與美國的投資(~)----0

第30冊·張建俅:清末自開商埠之研究(~)----7

三編三十冊(年3月):

第1冊·郭鴻韻:中國史前時代與殷代的稻作----9

第2冊·高婉瑜:先秦布幣研究----6

第3冊·江達智:春秋、戰國時代生育及婚喪禁忌之研究---85-7

第4冊·高榮鴻:上博楚簡齊國史料研究----3

第5冊·林岳樞:漢初的政治局勢論析----9

第6冊·王惟貞:魏明帝曹叡之朝政研究----6

第7冊·馬以謹/黃淑梅:魏晉南北朝的婦女緣坐/六朝太湖流域的發展----3

第8冊·何世同:中國中古時期之陰山戰爭及其對北邊戰略環境變動與歷史發展影響(上)----0

第9冊·何世同:中國中古時期之陰山戰爭及其對北邊戰略環境變動與歷史發展影響(下)----7

第10冊·廖幼華:中古時期河北地區胡漢民族線之演變----4

第11冊·羅彤華/傅安良:貞觀之治與儒家思想/唐代的縣與縣令----1

第12冊·賴建成:吳越佛教之發展----8

第13冊·蔡君逸:宋人筆記中的汴京人民生活風尚----5

第14冊·蔡松林:宋代的俠士----2

第15冊·江天健:北宋陝西路商業活動----5

第16冊·雷家聖/蔡哲修:北宋前期文官考銓制度之研究/南宋中興名相──張浚的政治生涯----2

第17冊·張維玲:從南宋中期反近習政爭看道學型士大夫對「恢復」態度的轉變(~)----9

第18冊·蔣武雄:明代災荒與救濟政策之研究----6

第19冊·駱芬美/王文景:三楊與明初之政治/明宦官王振之研究----5

第20冊·喻蓉蓉:熊廷弼與遼東經略----3

第21冊·蔡惠琴:明清無賴的社會活動及其人際關係網之探討──兼論無賴集團:打行及窩訪----0

第22冊·段昌國/詹士模:恭親王奕訢與咸同之際的外交與政治糾紛(自年至年)/宣統朝的政治領導階層(~)----7

第23冊·吳翎君:晚清中國朝野對美國的認識----4

第24冊·易正義:從民間出發:民國初年的中等教育改革(~)----1

第25冊·謝昆恭:先秦知識分子的歷史述論──以《詩經》、《尚書》、《左傳》、《國語》為中心(上)----8

第26冊·謝昆恭:先秦知識分子的歷史述論──以《詩經》、《尚書》、《左傳》、《國語》為中心(下)----4

第27冊·劉國平:《漢書》歷史哲學(上)----1

第28冊·梁國真:商周時代的東夷----5

第29冊·耿振華:貴霜為大月氏考----2

四編三十五冊(年9月):

第1冊·彭妮絲:卜辭所見殷商家族制度研究----7

第2冊·楊于萱:武丁早期方國研究----4

第3冊·何樹環:西周對外經略研究(上)----1

第4冊·何樹環:西周對外經略研究(下)----8

第5冊·何樹環:西周土地所有權研究----5

第6冊·梁國真:西周衰亡原因之探討----2

第7冊·霍晉明/林慶文:漢初的學術與政治──兼論當時傳統與現實的關係/統一帝國之宗教(B.C.~8A.D.)----9

第8冊·王明蓀:漢晉之北族與邊疆史論----6

第9冊·蔡金仁:北魏皇位繼承不穩定性之研究----3

第10冊·杜正宇:西魏北周時期具官方色彩的佛教義邑----9

第11冊·吳明遠:中國五、六世紀盂蘭盆會之探源----6

第12冊·黃懷德:漢唐民間結社研究(上)----3

第13冊·黃懷德:漢唐民間結社研究(下)----0

第14冊·黃玫茵:唐代江西地區開發研究----7

第15冊·林偉洲/馮藝超:晚唐財稅與政局演變之研究/唐朝與吐蕃和親之研究----4

第16冊·周(上次+下吉):唐碑誌研究(一)女子身份與生活部份----9

第17冊·葉珠紅:唐代僧俗交涉之研究──以僧人世俗化為主(上)----8

第18冊·葉珠紅:唐代僧俗交涉之研究──以僧人世俗化為主(下)----5

第19冊·鄭志敏:唐妓探微(上)----2

第20冊·鄭志敏:唐妓探微(下)----8

第21冊·韓桂華:宋代官府工場及物料與工匠----5

第22冊·劉小鈴:北宋薛紹彭研究----2

第23冊·呂仁偉:浙江書院之研究----9

第24冊·連啟元:明代的告示榜文──訊息傳播與社會互動(上)----6

第25冊·連啟元:明代的告示榜文──訊息傳播與社會互動(下)----3

第26冊·洪健榮:西學與儒學的交融:晚明士紳熊人霖《地緯》中的世界地理書寫----0

第27冊·林為楷:明代的江海聯防──長江江海交會水域防衛的建構與備禦----7

第28冊·宋秉仁:清初翰苑體制與翰林流品(上)----4

第29冊·宋秉仁:清初翰苑體制與翰林流品(下)----1

第30冊·徐安琨:哥老會的起源及其發展----7

第31冊·何思瞇:革的新取徑:晚清學會運動——江蘇省區域性探究(~)----4

第32冊·張齊顯:北京政府外交部組織與人事之研究(~)----1

第33冊·劉國平:司馬遷的歷史哲學----8

第34冊·王念西/楊志遠:《資治通鑑》的史觀──以北魏為例(~)/章學誠史學思想探微----5

第35冊·楊志遠:中國近代史學觀念的演變──關於儒化、進化、實證化史學的分析----2

五編三十二冊(年3月):

第1冊·楊濟襄:秦漢以前「四方」觀念的演變及發展研究----0

第2冊·陳溫菊:先秦三晉文化研究(上)----4

第3冊·陳溫菊:先秦三晉文化研究(下)----7

第4冊·謝昆恭:試論西漢京畿地區的警備制度----1

第5冊·陳鏘懋:漢靈帝時期的政局----8

第6冊·許朝榮:漢人的鬼魂觀研究----4

第7冊·曾賢熙:唐代前期(~)對安西四鎮的經營----1

第8冊·曾賢熙:唐代汴州──宣武軍節度使研究----8

第9冊·王吉林:唐代南詔與李唐關係之研究----5

第10冊·黃運喜/黃運喜:唐代中期的僧伽制度──兼論與其當代社會文化之互動關係/會昌法難研究──以佛教為中心----2

第11冊·陳欽育:唐代茶業之研究----1

第12冊·周(上次下吉):吳越釋氏考----9

第13冊·游惠遠:宋代民婦之家族角色與地位研究----6

第14冊·陳昭揚金初漢族士人的政治參與----3

第15冊·謝敏聰:明清北京的城垣與宮闕之研究(~)(增訂本)----0

第16冊·朱倩如:明人的山居生活----7

第17冊·謝忠志:明代兵備道制度:以文馭武的國策與文人知兵的實練----3

第18冊·蔡泰彬:晚明黃河水患與潘季馴之治河----0

第19冊·劉德美:清代地方學官制度----7

第20冊·葉其忠/邵學禹:明鄭降清叛清官兵的研究(-)/《御批歷代通鑑輯覽》之御批析述----4

第21冊·吳旭彬/郭子琦:晚清基督教政策之研究(~)/清代靳輔治理黃、淮、運三河研究----1

第22冊·呂慎華:清季袁世凱外交策略之研究(上)----8

第23冊·呂慎華:清季袁世凱外交策略之研究(下)----5

第24冊·呂慎華:袁世凱政府與中日二十一條交涉----2

第25冊·王惠姬:中國現代化的推手──以留美實科女生為主的研究(-)(上)----9

第26冊·王惠姬:中國現代化的推手──以留美實科女生為主的研究(-)(下)----6

第27冊·劉又瑄:一位近代女性啟蒙者的身影──單士釐(-)作品研究----2

第28冊·吳昆財: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對華主張之分析(~)----9

第29冊·林翠鳳:王國維之商周古史研究----6

第30冊·康才媛:唐代越窯青瓷研究----3

第31冊·成耆仁:朝鮮白瓷研究----0

第32冊·毛文芳:董其昌之逸品觀----7

六編二十五冊(年9月):

第1冊·蔡文彥:從商學派的法治思想看秦王朝的政經形勢----9

第2冊·林益德:山海池澤之稅:前漢少府稅收問題研究----6

第3冊·王惟貞:東漢皇權的深化與侷限──明、章二帝鞏固政權的措施----3

第4冊·李隆獻:晉史蠡探:以兵制與人事為重心----0

第5冊·蔡金仁:北魏與南朝戰略關係研究──從國家戰略觀點的解析(上)----7

第6冊·蔡金仁:北魏與南朝戰略關係研究──從國家戰略觀點的解析(下)----0

第7冊·蔡宗憲:北朝的祠祀信仰----7

第8冊·彭慧雯:宋代幕職州縣官之研究(上)----4

第9冊·彭慧雯:宋代幕職州縣官之研究(下)----1

第10冊·徐秀芳:宋代士族婦女的婚姻生活──以人際關係為中心----8

第11冊·洪麗珠:肝膽楚越──蒙元晚期的政爭(-)----5

第12冊·謝榮芳:明代劉天和之生平經歷與治黃理漕----2

第13冊·王國基:明代徐貞明與西北水利研究----9

第14冊·楊福興:晚清東北基督教傳播及民教衝突(~)----6

第15冊·陳昀秀:清末的江蘇教育總會(-)----3

第16冊·雷家驥:中古史學觀念史(上)----9

第17冊·雷家驥:中古史學觀念史(下)----6

第18冊·陳秉貞:三蘇史論研究(上)----3

第19冊·陳秉貞:三蘇史論研究(下)----0

第20冊·郭伯佾:漢代草書的產生----7

第21冊·蔡孟宸:明清閒章美學----4

第22冊·張遠:清中期北京梨園花譜中的性別特質想像----1

第23冊·楊天厚:金門宗祠祭禮探究──以陳、蔡、許三姓家族為例(上)----8

第24冊·楊天厚:金門宗祠祭禮探究──以陳、蔡、許三姓家族為例(下)----5

第25冊·黃詩涵:由古書契論北淡地區客家移墾──以汀州客江、潘二氏為例----2

七編二十四冊(年3月):

第1冊·林靜薇:楊堅代周建隋之側面研究----0

第2冊·吳泓哲:《大唐新語》人物考釋──以唐代前期君臣關係事蹟為中心----7

第3冊·林冠群:李唐、回紇、吐蕃三邊關係之探討──以肅、代、德宗時期為中心----4

第4冊·楊曉宜:唐代的捕亡制度----1

第5冊·廖婉君:唐代殺人罪研究──以六殺為中心的探討----8

第6冊·山下訓儀:日唐中央統治體制異同之研究──以大寶令和養老令為主----5

第7冊·張志強:宋代對蝗災的認識與回應----2

第8冊·黃純怡/劉志鴻:宋代刑罰修正之研究──以盜賊重法與左教禁令為中心/宋代的祠廟與祠祀──一個社會史的考察----9

第9冊·劉川豪:宋高宗朝宋金水戰(-)----6

第10冊·廖啟照:征服或擴大──遼朝的政治結構與國家形成----2

第11冊·傅光森:元朝中葉中央權力結構與政治生態(上)----9

第12冊·傅光森:元朝中葉中央權力結構與政治生態(下)----6

第13冊·張瑞成:元朝衰亡文化因素之研究----3

第14冊·鄭俊彬:明代廣東沿海經濟發展之研究----0

第15冊·鄭俊彬:明代四川的民變----7

第16冊·張藝曦:講學與政治:明代中晚期講學性質的轉變及其意義----4

第17冊·傅光森:清代總督制度----1

第18冊·羅皓星:湖南新政(-)與近代中國政治文化論述之形成----8

第19冊·洪德先:無政府主義與辛亥革命----5

第20冊·陳致宏:《左傳》之敘事與歷史解釋----1

第21冊·游千慧:從學術交涉談六朝史學的形成與延展----8

第22冊·王震邦:陳寅恪論學的四個面向----5

第23冊·陳麗年:商周青銅禮器龍紋形式與分期研究(上)----2

第24冊·陳麗年:商周青銅禮器龍紋形式與分期研究(下)----9

八編二十二冊(年9月):

第1冊·譚步雲:甲骨文與商代禮制----9

第2冊·邴尚白:楚國卜筮祭禱簡研究----6

第3冊·孔祥軍:三國政區地理研究?上冊·----3

第4冊·孔祥軍:三國政區地理研究?下冊·----0

第5冊·楊龍:文化融合與政治升進——北魏政權中的漢族士人研究?上冊·----7

第6冊·楊龍:文化融合與政治升進——北魏政權中的漢族士人研究?下冊·----4

第7冊·馬曉峰:魏晉南北朝交通研究----1

第8冊·吳明訓:劉宋中書省研究----8

第9冊·夏德美:南朝僧尼與佛教中國化----4

第10冊·馮金忠:唐代地方武官研究----1

第11冊·黃俊文:唐代中晚期教育發展(~):社會與文化之視野----8

第12冊·徐尚豪:宋代的精怪世界──從傳說表述到信仰生活的探討----5

第13冊·呂允在:明人的讀書生活----2

第14冊·謝忠志:明代的生活異端----9

第15冊·蔡嘉麟:明代的山林生態──北邊防區護林與伐木衝突的歷史考察----9

第16冊·李華彥:財之時者:戶部尚書畢自嚴與晚明財稅(~)----6

第17冊·張雪峰:清朝前期俄國駐華宗教傳道團研究----3

第18冊·樊如森:近代西北經濟地理格局的變遷(~)----0

第19冊·靳寶:漢代歷史理論研究----7

第20冊·邱詩雯:《史記》之「改」、「作」與歷史撰述----3

第21冊·王淑嫻:蕭子顯與《南齊書》研究----0

第22冊·尤家瑋:南越王墓玉器特色研究----7

九編二十七冊(年3月):

第1冊·盧中陽:商周指定服役制度研究----8

第2冊·彭華:燕國史稿(修訂版)(上)----5

第3冊·彭華:燕國史稿(修訂版)(下)----2

第4冊·詹今慧:周秦漢出土法律文獻研究(上)----9

第5冊·詹今慧:周秦漢出土法律文獻研究(下)----6

第6冊·謝紹鷁:秦漢西北邊地治理研究----3

第7冊·蔡文彥:西漢前期儒家尊君說之研究----0

第8冊·劉東霖:孫吳國家戰略及其施展----6

第9冊·楊更興:漢晉時期的益州方土大姓----3

第10冊·苗霖霖:北魏後宮制度研究----0

第11冊·李傳軍:歌謠俗語與兩漢魏晉南北朝社會----7

第12冊·王鵬:宋代官場儀制研究----4

第13冊·韓桂華:宋代綱運研究----1

第14冊·王明蓀:蒙古民族史略----8

第15冊·張箭:鄭和下西洋研究論稿(上)----8

第16冊·張箭:鄭和下西洋研究論稿(下)----5

第17冊·張育齊/李春博:思想人物與地方社會的交涉──以晚明湖北麻城、黃安為例/南京教案與明末儒佛耶之爭----2

第18冊·郭敬仁:張居正整飭武備的基本思想----9

第19冊·林榮澤:持齋戒殺:清代民間宗教的齋戒信仰研究(上)----2

第20冊·林榮澤:持齋戒殺:清代民間宗教的齋戒信仰研究(下)----9

第21冊·蘭靜:近代香港外來移民與香港社會文化發展----6

第22冊·徐華龍:中國民國服裝史(上)----3

第23冊·徐華龍:中國民國服裝史(下)----0

第24冊·凌遠清:清明文化的歷史傳承與意義呈現----7

第25冊·趙海旺:劉知幾史學批評研究----4

第26冊·白銳:唐宋《蘭亭》接受問題研究----1

第27冊·胡泊:清代碑學的興起與發展----8

十編三十五冊(年9月):

第1冊·趙東升:青銅時代江淮、鄂東南和贛鄱地區中原化進程研究(上)----0

第2冊·趙東升:青銅時代江淮、鄂東南和贛鄱地區中原化進程研究(下)----6

第3冊·馮卓慧:商周鎛研究----3

第4冊·王清雷:西周樂懸制度的音樂考古學研究(修訂版)----0

第5冊·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國政治現象剖析——以晉國爲例----7

第6冊·王偉雄:秦倉制研究----4

第7冊·葉大松:漢代長安與洛陽都城宮室規制──以兩都二京賦為主軸(上)----1

第8冊·葉大松:漢代長安與洛陽都城宮室規制──以兩都二京賦為主軸(下)----8

第9冊·劉嘯:魏晉南北朝九卿研究----5

第10冊·李椿浩:中國中古時期五胡王朝的建國體系研究----2

第11冊·王萌:北朝時期釀酒、飲酒及對社會的影響研究----9

第12冊·戴麗琴:《世說新語》與佛教----5

第13冊·陳翔:陳翔唐史研究文存----2

第14冊·朱祖德:唐五代時期淮南地區經濟發展之研究----9

第15冊·曾國富:五代史研究(上)----6

第16冊·曾國富:五代史研究(中)----3

第17冊·曾國富:五代史研究(下)----0

第18冊·吳世英:晤恩法師的行實與天台分宗之研究(上)----7

第19冊·吳世英:晤恩法師的行實與天台分宗之研究(下)----4

第20冊·蔣武雄:遼金夏元史研究·遼與五代外交研究----1

第21冊·申友良:馬可波羅與元初社會----8

第22冊·荀鐵軍:何夢瑤研究----4

第23冊·郭艷波:清末東北新政研究----1

第24冊·劉冬梅:晚清政府以東北問題為中心運作的聯美制日政策研究----8

第25冊·郭劍鳴:晚清紳士與政治整合研究:以知識權利化整合模式為路徑----5

第26冊·湯苑芳:分合與互動:清代廣東墟市經濟地理(-)(上)----2

第27冊·湯苑芳:分合與互動:清代廣東墟市經濟地理(-)(下)----9

第28冊·孔繁嶺:南京政府時期留學教育研究(上)----6

第29冊·孔繁嶺:南京政府時期留學教育研究(下)----3

第30冊·洪德先:民國初期的無政府主義運動(~1)----0

第31冊·晉鈺琪:司馬遷《史記》義利觀研究----3

第32冊·劉毅鳴:王船山史論研究──以政治為核心的探索----0

第33冊·周建剛:章學誠的歷史哲學與文本詮釋思想----7

第34冊·路則權:余英時史學思想研究----4

第35冊·陳喜波:歷史時期京津地區城市體系演變研究----1

十一編二十四冊(4年3月):

第1冊·衛崇文:先秦時期應對災異方式中的非理性因素研究----7

第2冊·蕭映朝:帝國的骨架:地緣與血緣之間──先秦、秦漢地緣政治結構變遷大勢(上)----4

第3冊·蕭映朝:帝國的骨架:地緣與血緣之間──先秦、秦漢地緣政治結構變遷大勢(下)----1

第4冊·陳姵琁:東漢的三輔士人----8

第5冊·劉則永:劉裕軍功及其受益階層研究----5

第6冊·蔣少華:六朝江東佛教地理研究----2

第7冊·宋社洪:唐代士子的教育資源研究----9

第8冊·蔣武雄:宋遼外交研究----6

第9冊·蔣武雄:宋遼人物與兩國外交----3

第10冊·王明:南宋宰相群體之研究----0

第11冊·羅晏松:元代官吏懲戒制度研究----6

第12冊·洪麗珠:元代的縣級官府與官員----3

第13冊·陳勇:晚清海關稅政研究:以徵存奏撥制度為中心(上)----0

第14冊·陳勇:晚清海關稅政研究:以徵存奏撥制度為中心(下)----7

第15冊·李金華:畢沅及其幕府史學成就研究----8

第16冊·邱鋒:《春秋》及「三傳」歷史觀研究----2

第17冊·李芳瑜:司馬遷與戰國策士文獻----9

第18冊·許愷容:《史記》「于序事中寓論斷」之研究──以秦漢以來史事為例----5

第19冊·侯艷:漢譯佛經之美術理論研究──以漢唐為中心----2

第20冊·楊立新:楊守敬書法思想研究----9

第21冊·劉洋:唐代宮廷樂器組合研究(上)----6

第22冊·劉洋:唐代宮廷樂器組合研究(下)----3

第23冊·鄭以墨:五代墓葬美術研究(上)----8

第24冊·鄭以墨:五代墓葬美術研究(下)----4

十二編二十冊(4年9月):

第1冊·李梅:先秦服飾審美文化----3

第2冊·沈斌:二十世紀關於商周公社的研究(上)----0

第3冊·沈斌:二十世紀關於商周公社的研究(下)----7

第4冊·朱義明:傳統中國之政治大辯論——西漢鹽鐵之爭的政治經濟哲學思考----4

第5冊·陳志偉:北朝社會風尚研究(上)----1

第6冊·陳志偉:北朝社會風尚研究(下)----8

第7冊·楊麗容:中唐的社會與兩性文化研究----5

第8冊·楊晉娟:中國古代君臣觀研究----2

第9冊·陳艷玲:唐代城市居民的宗教生活——以佛教為中心----9

第10冊·段承恩:宋對遼的邊防政策與設施----5

第11冊·吳業國:南宋縣級行政研究(~)----2

第12冊·唐惠美:元明之際士人出處之研究──以宋濂為例----9

第13冊·徐晨:盛宣懷近代化思想與官督商辦模式研究----6

第14冊·龍如鳳:山西北朝墓葬民族文化交融研究----3

第15冊·曾國富:宋元明清雷州歷史文化研究----0

第16冊·韓濤:中古世家大族范陽盧氏研究(上)----7

第17冊·韓濤:中古世家大族范陽盧氏研究(下)----4

第18冊·劉文英:崔述史學研究----1

第19冊·黃震雲:中國古代名畫考古研究----8

第20冊·呂芳員:摩利支天、斗母信仰流變與廟宇分佈研究----1

十三編二十七冊(年3月):

第1冊·陳儒茵:殷墟卜辭所見之自然神信仰研究----7

第2冊·陳知浩:漢初平城戰役之研究----4

第3冊·彭海濤:漢代宗室王侯犯罪研究----1

第4冊·李昭毅:曹魏西晉選舉制度、問題與對策之研究(上)----8

第5冊·李昭毅:曹魏西晉選舉制度、問題與對策之研究(下)----5

第6冊·王萌:胡漢風韻──北朝時期飲食文化研究----2

第7冊·張曉東:漢唐軍事史論集----9

第8冊·霍斌:唐五代內官制度研究----6

第9冊·曾育榮:高氏荊南史稿(上)----3

第10冊·曾育榮:高氏荊南史稿(下)----9

第11冊·盧萍:宋代廣州知州群體研究(上)----6

第12冊·盧萍:宋代廣州知州群體研究(下)----3

第13冊·陳駿程:宋代官員懲治研究----0

第14冊·劉雅萍:制度下的神靈──兩宋時期政府與民間關於信仰的溝通----7

第15冊·陳偉慶:宋代民婦的生活情態----4

第16冊·程佩:北宋張商英護法研究----1

第17冊·葉芳如:明清以來的萬貴妃形象──歷史書寫的考察----8

第18冊·傅育:清末政治改革的法律路徑──沈家本法律改革思想研究----5

第19冊·傅秀華:清明節探源──兼論其發展----2

第20冊·ELHAMSADATMIRZANIA:波斯人筆下的中國----8

第21冊·蘇博群:《梁書》、《陳書》修纂之研究----5

第22冊·孫廣海:柯維騏宋史觀發微----2

第23冊·曹貞華:西周至唐宮廷雅樂研究----9

第24冊·梁蘭莒:楚文化所表現的楚玉特色:以曾侯乙墓玉器為例----6

第25冊·楊佳蓉:論元代文人畫之人生意境----3

第26冊·田若虹:世紀海洋之澳門藍色文明(上)----0

第27冊·田若虹:世紀海洋之澳門藍色文明(下)----7

十四編二十八冊(年9月):

第1冊·周運中:中國文明起源新考(上)----5

第2冊·周運中:中國文明起源新考(下)----1

第3冊·雷大川:先秦「樂神」精神與中國尚「文」政治傳統研究(上)----8

第4冊·雷大川:先秦「樂神」精神與中國尚「文」政治傳統研究(下)----5

第5冊·謝彥明:秦漢京師治安制度研究----2

第6冊·張功:秦漢逃亡犯罪考論(上)----9

第7冊·張功:秦漢逃亡犯罪考論(下)----6

第8冊·白品鍵:《潛夫論》所反映之東漢流民問題----3

第9冊·張嘉純:蜀漢知人群體研究----0

第10冊·權家玉:文武分區:地域性經濟特徵對東晉南朝政局之影響----7

第11冊·李文才:隋唐政治與文化研究論文集(上)----4

第12冊·李文才:隋唐政治與文化研究論文集(中)----0

第13冊·李文才:隋唐政治與文化研究論文集(下)----7

第14冊·傅安良:唐代河北地區與中央政治關係之研究----4

第15冊·梁筱婷:漢唐女主政治之探究──以呂太后和武則天為中心----1

第16冊·張永慶:唐代博戲文化探究----8

第17冊·蔡金仁:北宋與遼、西夏戰略關係研究──從權力平衡觀點的解析----5

第18冊·張履鵬:宋代奠定的佃耕制及其後世沿革----2

第19冊·施靜宜:南宋文人飲食文化之研究(上)----9

第20冊·施靜宜:南宋文人飲食文化之研究(下)----6

第21冊·梁英華:蒙元高麗宗藩關係史述論----3

第22冊·魏文靜:明清以來江南迎神賽會的變遷──基於功能主義的考察----9

第23-冊·鄭生芬:十八世紀贛南地區的糧食市場整合研究----6

第23-冊·陳金月:十八世紀陝南地區的糧食市場整合研究----3

第24冊·苗永泉:科舉革廢與華夏文明的近代轉型----0

第25冊·陳愛釵:近現代閩籍翻譯家研究----7

第26冊·林時民:章學誠研究論稿----4

第27冊·付勇:安徽歷史文化地理研究(~9)----1

第28冊·蔣武雄:中國邊疆史事研究----8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dazx.com/jdyy/558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