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8/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典型例题一: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意大利波河全长千米,流域面积约为7.5万平方千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立方米/秒,年均径流量.8亿立方米。波河平原上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牛轭湖。牛轭湖又称河迹湖,多呈弯月形,水深较浅。下面图甲为波河流域示意图,图乙为欧洲西部部分地区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图丙为牛轭湖景观示意图。

(1)说明波河1月份水量大的理由。

(2)描述波河平原牛轭湖的形成过程。

(3)工业革命以前的波河下游平原城市极少,人口稀疏。请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1)1月份,波河流域受来自大西洋的盛行西风的影响,其北部山地处易形成地形雨,降水量增加,使得波河北部支流汇水量增加;1月份,地中海区域属于冬季,地中海降温慢,形成相对低压区,既增强了盛行西风,又因位于低压区,气流上升,易成云致雨;1月份,波河流域气温低,蒸发弱。

(2)波河平原地势低平,波河河流侧蚀作用较强,形成河曲;由于流水的惯性,河流凸岸堆积,凹岸侵蚀,促使河曲不断发育;由于流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的河岸,河流遂截弯取直;河水从截弯取直的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最终形成牛轭湖。

(3)波河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泥沙淤积严重,支流众多,沼泽广布,不利于城市建设;夏季高温,降水稀少,河流流速较慢,蚊虫较多,易导致疫病蔓延,不利于人类生产、生活;工业革命以前,波河下游平原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城市基础建设能力不足,医疗卫生水平低。

典型例题二: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示意牛轭湖的形成过程。

材料二长江奔腾出三峡后,纵横于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之间,经多年河道变迁,形成了“九曲回肠”的荆江河道和众多的湖群,也遗留下众多“牛轭状”的长江故道,天鹅洲长江故道群(下图所示)是其中保存得最为完好、最具长江中游独特类型的故道湿地。湿地总面积达多平方公里,成为珍稀物种江豚和麋鹿的天堂,同时,天鹅洲长江故道群一直发挥着蓄滞洪和行洪功能,在缓解荆江河段洪灾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材料三长江故道丰富的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驱动了人类大规模围湖、建闸口、封堵故道、侵占洪水空间等无节制的围垦开发活动。长江中游大多数故道已和长江中断联系,在人类的夹击中迅速萎缩、消亡。自古以来长江与湖泊交融为一体的江湖复合生态系统已遭受到空前破坏,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态方面的冲突。

(1)根据材料一,说明曲流和故道(牛轭湖)的形成原因。

(2)大规模围湖、建闸口、封堵故道等活动阻断了长江与故道的自然联系,导致了哪些严重的后果?

(3)分析天鹅洲故道群成为珍稀物种江豚和麋鹿的天堂的原因。

(4)故道鱼类资源急剧下降,江豚与以捕鱼为生计的渔民在故道中争食现象日渐突出,应如何处理江豚与渔民的关系?

参考答案:

(1)地势低平;河道弯曲;凹岸侵蚀凸岸淤积。

(2)湿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体能力减弱;分洪泄洪能力减弱,加剧中游地区洪涝灾害。(任答三点)

(3)湿地面积广,生存空间大;生态环境良好;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食物充足;环境相对封闭(任答四点)

(4)建立江豚自然保护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保护江豚的意识;鼓励渔民以养殖为主,减少捕捞,为江豚留下充足的食物(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典型例题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秘鲁东南的圣母河(如下图)流域森林茂密。雨量丰沛,但季节分配不均,6-8月为旱季,12月到次年3月月雨量特别大的雨季。该河流因盛产沙金而远近闻名,考察发现其金粒主要来源予南部山区的岩浆岩和变质岩中。地质学者在其河道的河床底部、边滩、河漫滩等位置均发现了沙金一颗粒,但不同的河段沙金的粒经和富集的位置有较大的差异,河流两侧被牛轭湖围绕的古河漫滩是沙金的高富集区。自上个世纪50年代发现沙金后,大量淘金者的迁入使圣母河沙金长期处于无序开采状态,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其严重的破坏。

(1)指出生2月一次年3月、6-8月影响圣母河流域的气压带或风带,并分别说明其对圣母河沙金形成、开采的有利影响。

(2)指出上游河段沙金颗粒的粒径特点及其富集在河道中的位置。

(3)据下图说明古河漫滩沙金富集区的形成过程。

(4)说明圣母河流域大规模无序开采沙金对河流水文生态的影响。

参考答案:

(1)图示区域12-次年3月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富;较强的地表径流侵蚀南山区含金矿的岩石,将沙金搬运到河流中沉积;6-8月受东南信风影响,降水少;河流水位下降,河滩出露,利于沙金的开采。

(2)粒径较粗(大);富集在河床底部。

(3)受地转偏向力作用,河水主要流向北(左)岸,南(右)岸流速慢,含金沙石堆积形成边滩;(左)岸不断被侵蚀,南(右)岸边滩堆积体不断增大,河流逐渐变弯形成面积较大的含沙金河漫滩;在凹岸处水流强烈的侧蚀作用下,河流裁弯取直,弯曲河道与河流分开,河漫滩废弃形成古河漫滩沙金富集区。

(4)改变河道;使河流含沙量增加(或水流变得紊乱);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任答2点)

典型例题四: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或地震活动等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年10月11日凌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境内因连续降水发生山体滑坡,堵塞金沙江干流河道,形成堰塞湖。到12日上午,堰塞湖蓄水量超过5亿立方米,给金沙江沿线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下图为金沙江堰塞湖示意图。

(1)简述此次金沙江超大堰塞湖的形成过程。

(2)分析该堰塞湖对金沙江沿线可能带来的危害。

(3)针对金沙江堰塞湖的危害,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参考答案:

(1)连续的降水致使坡面物质不稳定;在重力等因素作用下,滑坡体进入河道并淤塞河道;阻止河水下泄,致使河道水位迅速上升;滑坡形成的堰塞体体积大、厚度大,金沙江上游来水多且急,堰塞湖水位迅速上涨,因而形成超大堰塞湖。

(2)堰塞湖的水位不断上涨,可能会淹没沿湖村庄(城镇)、农田、道路等;堰塞湖水位不断上涨,对周边岩体压力增大,极易诱发新的滑坡;堰塞体不够牢固,若被冲垮,形成洪灾,冲毁下游地区的村落(城镇)、农田、道路等,带来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等。

(3)及时组织堰塞湖沿岸和下游可能受影响群众紧急转移;下游相关水库电站做好预泄腾库准备;加强对堰塞体和水位监测,预防堰塞体溃坝而引起洪水、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发生;采取人工疏导和爆破作业,疏浚河道,减缓堰塞湖水位上涨。

典型例题五: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甲为某国家部分领土示意图;图乙是甲河中上游某测站的径流量分配图。

材料二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啧物或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堵截山谷的档水体统称为堰塞体。图示山区有众多堰塞湖分布,近几年来受到全球气侯变化、地质灾害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堰塞湖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消失。图丙为堰塞湖示意图。

(1)与40度南侧相比,描述北侧聚落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原因。(10分)

(2)评价甲河中上游水能开发的自然条件,并说明理由。(8分)

(3)推断图示山区中堰塞湖迅速消失可能的自然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特点:北部聚落多(密度大);等级高(规模大)。(每点1分,共2分)

原因:北部气候温暖;地形平坦开阔;矿产资源丰富;交通发达;经济发达(工农业发达)等。(每点1分,任答4点共4分)

(2)不利:建坝地质条件差;水能季节变化大难开发(2分);理由:位于板块交界处,多地质灾害;降水季节变化大,故径流量季节变化大(2分)。.

(3)地震导致地下裂缝多裂隙,湖水下渗外流;火山灰覆盖;受滑坡、泥石流填埋;气候变暖冰川退化,蒸发加大;气候变暖冰川融水增加,湖水位抬高,冲破堰体,湖水外流;气候变暖冰渍堰体融化,湖水外流。(每点2分,任答4点共8分)。

典型例题六: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易贡湖位于西藏波密县的易贡乡境内,是由年前后,易贡河流域的一场特大泥石流堵塞河道形成的堰塞湖。年4月9日,易贡地区再次在易贡河流域发生特大崩塌型泥石流形成堰塞坝。堰塞坝在堵塞易贡河谷63天后溃决,下泻的湖水对易贡湖原有的堤坝造成强烈的侵蚀。易贡河谷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相通,易贡湖现有湖面20万平方千米,湖畔温暖湿润,常年云雾缭绕,各色花芳香四溢,湖畔的山坡上,一笼笼青翠的茶树,给人感觉宛若人在江南。有前来考察的院士表示,现在的易贡湖若不进行人为干预,估计行将消亡。历史上的易贡湖也曾经发生过多次形成和多次消失的过程。材料二雅鲁藏布江流域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年5月易贡湖流域局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1)判断在易贡湖形成前,易贡河图示河段的大致流向,并说明判断依据。

(2)结合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因素,分析历史上易贡湖多次形成和多次消失的自然原因。

(3)分析易贡河谷形成“宛若江南”景观的自然条件。

(4)有人建议在易贡乡加快建设茶叶加工厂,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自西北向东南流。依据:因湖泊是堰塞坝拦水形成,故湖泊位于堰塞坝上游(也可依据等高线判断)。(2)多次形成:易贡河两岸山体陡峭;地质活动频繁,地表岩石破碎,碎屑物质多;降水丰富,暴雨多;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滑坡体和泥石流堵塞河道拦水形成易贡湖。多次消失:堰塞坝阻挡来水(或下一次滑坡和泥石流产生大量堆积物进入湖区),导致湖水不断上涨满溢,从而引发溃坝;溃坝后,湖水外泄导致易贡湖消失。(3)易贡谷地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相通;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湿气流沿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北上,在易贡谷地及两侧山坡形成丰沛的降水;易贡谷地所处海拔较低的低纬度地区,热量条件比较充足。(4)同意:从气候、地形、土壤、增加收入等角度分析。不同意:山高谷深、生态脆弱,极易引发滑坡和泥石流。

典型例题七: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年10月11日和11月3日,川藏交界金沙江岸先后发生两次山体滑坡,滑坡堰塞体(砂石比约70%)堵塞金沙江导致断流并形成堰塞湖。第一次滑坡形成的堰塞湖在两天后自然泄流,第二次滑坡后堰塞坝比第一次高60-米,预计需12天才能自然泄流,堰塞湖水量将达7.7亿m3,是第一次的三倍。经救援人员连日奋战,在堰塞体上挖掘泄流槽后成功提前泄流。

(l)描述此次滑坡点所在区域的地形特征。

(2)分析堰塞湖形成后对上下游造成的影响。

(3)指出人工泄流槽的形态变化最明显的时间段并从地质条件及外力作用分析原因。

(4)说明此次人工干预泄流的意义。

参考答案:

(1)南北高,中部低;典型山地地区,地势起伏大,山高谷深。

(2)对上游:堰塞坝拦截河水,水位上涨,淹没沿岸农田、道路和村镇;对下游:截断江水,导致下游河道断流,影响生物多样性;堰塞湖泄流后带来严重洪峰,威胁下游居民点。

(3)13日14点——18点;堰塞体为松散堆积体,易被侵蚀;开始过流后,江水逐渐侵蚀泄流槽,泄流槽开始加深加宽;导致流量加大,侵蚀作用明显加剧,泄流槽迅速加深加宽,流量剧增。

(4)提前泄流,减少堰塞湖蓄积水量,降低对上下游的影响,人工引导泄流,流量逐渐加大,避免堰塞坝突然崩解导致的超大洪峰。

典型例题八:读尼加拉瓜及其周边地区略图,完成下列各题。(12分)

(1)由火山熔岩流堵截而形成的湖泊称为熔岩堰塞湖。甲湖数万年前还是太平洋的一个海湾,现在湖里仍然有成千上万尾鲨鱼、箭鱼和大海鲢等海鱼。甲湖是世界上唯一的繁殖生息海水鱼的淡水湖。试分析原因。(4分)

(2)从乙、丙两城市任选一地,指出该地的气候类型并分析成因。(4分)

(3)丁地区是该国的城市密集区之一,结合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成因。(4分)

参考答案:

(1)因火山喷发与外海隔绝而成湖;(1分)地表径流不断汇入湖泊,湖水上涨不断外泄入海,湖水日渐淡化,变成了一个淡水湖;(1分)生活在湖里的海龟也适应了水的淡化而成活下来。(1分)

(2)乙城为热带雨林气候(1分)纬度低,地处热带,气温高;位于东北信风的迎风坡一则,降水量丰富;沿岸地区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1分)(或:丙城属于热带草原气候,(1分)纬度低,地处热带,气温高;夏半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高温多雨;冬季半年受信风控制,降水稀少。(2分)

(3)该国地处热带,平原及河谷地区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2分)丁地区位于河流上游地区,海拔较高,气候凉爽。比较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从而形成了城市密集区。(2分)

典型例题九: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堰塞湖是指地震后引起的大规模山体滑坡,河水冲击泥土、山石而造成堆积,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形成的湖泊。堰塞湖应急处理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降低和排除堰塞坝以内拦蓄的大量洪水,保证堰塞湖的稳定和安全,以免堰塞湖蓄水可能引发堆积体上游淹没或溃决,造成危害。

材料二某区域形成的堰塞湖位置图

试分析堰塞湖对该区域地理环境可能带的不利影响。针对堰塞湖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应对?

参考答案:

容易诱发新的滑坡、泥石流;堰塞坝崩溃容易造成洪水灾害。(每点2分,共4分)加强监测预报;及时疏通河道(在堰塞湖堤坝上开挖泄洪槽);及时疏散和撤离居民。(每点2分,共6分)

典型例题十:下图为“5·12”汶川地震中北川县城由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分布示意图。结合有关知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堰塞湖是指河道因山崩、冰碛物、泥石流或火山熔岩阻塞而成的湖泊。唐家山堰塞湖是汶川大地震后形成的最大堰塞湖,唐家山堰塞湖位于涧河上游距北川县城约6公里处,是北川灾区面积最大、危险最大的一个堰塞湖。

(1)说出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类型。据图说明极重灾区空间分布的特点。(4分)

(2)分析唐家山堰塞湖形成的自然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崩塌、滑坡或泥石流(2分)

沿河谷呈条带状分布(或沿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分布)(2分)

(2)地质构造不稳定;岩性疏松;地形高差大、河谷陡峻(山高谷深);地震发生引发地表物质滑落,阻塞河道;降水较多,河流水量较大。(任答三点,6分)

典型例题十一: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堰塞湖是有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储水而形成的湖泊。

(1)描述堰塞湖的形成过程。

(2)简述堰塞湖对周边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

参考答案:

(1)原有水系被山崩滑坡体堵住,河谷、河床被堵塞后,流水聚集而且往四周漫溢,储水到一定程度便形成堰塞湖。

(2)容易诱发新的滑坡;湖坝崩溃可造成洪水灾害;影响局部小气候,增加周边地区的湿度和降水量,减少昼夜温差。

典型例题十二:(10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年鲁甸县“8·3”地震中,牛栏江天花板电站坝埂附近的猫跳石两岸峭壁在地震中大面积滑坡,滑坡体滚落进下方的牛栏江,牛栏江形成堰塞湖。一夜之间,堰塞湖水位上涨10多米,如不处理两天后或决堤。

分析牛栏江堰塞湖形成后可能造成的危害有哪些,应该采取哪些应急措施。

参考答案:

(10分)危害:首先淹没了湖区及上游的村庄、房屋、树木、道路;加剧湖区崩塌、滑坡等灾害,进一步加剧险情;威胁湖区下游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每点2分,共6分)

措施:开挖泄洪通道;加强来水区的天气监测;做好下游地区的撤离应急方案。(任两点4分。其他合理说法可酌情给分。)

典型例题十三:阅读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年5月21日上午10时10分,遥感中心通过解译航拍图片和卫星数据,在四川地震灾区发现三十四处堰塞湖。堰塞湖是由于地震造成的山体滑坡堵截河谷、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如果遇到强余震、暴雨,可能会发生溃坝,对下游百姓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同时,由于堰塞湖水位不断上升,也会对上游造成淹没的危险

材料二堰塞湖形成示意图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地震发生后该地区形成了众多的堰塞湖?(4分)

(2)为防止堰塞湖造成的危害,你认为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6分)

参考答案:

(1)该地区山高谷深,河流众多;地震造成大量的山体滑坡堵塞河道积水形成众多的堰塞湖。(4分)

(2)科学泄洪,在堰塞堤坝上开挖泄流(洪)槽;做好撤离预案,随时准备进行必要的人口撤离;加强气象预报和湖区水文监测,建立预警系统分)(6分)

典型例题十四: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3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造成牛栏江发生山体塌方形成堰塞湖,距离下游的鲁甸县龙头山镇仅8.2公里。下图为牛栏江堰塞湖图。

从地形、地质条件分析牛栏江堰塞湖形成原因及堰塞湖形成后的应对措施。

参考答案:

山高谷深,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地震诱发山体塌方、滑坡阻塞河道形成。(4分)及时转移堰塞湖可能被淹没及下游受到威胁地区的居民;加强气象、水文、堰塞体等监测和预警;开挖泄流槽,降低堰塞湖水位等。(6分)

典型例题十五:读秦岭有关信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分析说明图中暗河的流向、堰塞湖的形成后可能造成的危害和应该采取的应急措施。

参考答案:

流向:自东南流向西北。危害:秦岭山地降水较多,地震堆积物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后,雨季湖水水位上升,淹没沿河湖岸部分村镇、农田等;堰塞湖水坝(堵塞物)受水的压力、冲刷、侵蚀、溶解等影响,发生崩塌、满溢或渗漏后倾泻而下,易形成洪灾和泥石流等灾害,严重威胁下游的村落、农田等。应急措施:加强天气预报、水位预警和堵塞物监测,提防雨季水位猛涨;利用南高北低地势,开挖泄洪通道,将堰塞湖水引向水库;及时疏散湖区沿岸和湖区下游居民至安全地带等。

典型例题十六: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我国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山区,当夏季发生较大的地质灾害后,有些地方的水系河道被山体碎石堵截会形成较大规模的堰塞湖(下图所示)。

结合提供信息,分析这类堰塞湖必须适时加以人工挖掘、爆破等方式来引流降低水位的原因。

参考答案:

时为夏季(雨季),堰塞湖的水位可能会迅速上升;(4分)一旦湖坝被冲刷、侵蚀等,导致湖口破裂,(2分)湖水便漫溢而出,倾泻而下,形成重大洪灾,严重危及下游人们的生产生活。(4分)

典型例题十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公里。地震造成人遇难、3人失踪、人受伤、.84万人受灾。鲁甸一位官员坦言,“倒塌房屋中至少80%是土坯房,若震区没有那么多土房子,防震工程的推广能再加大些力度,这次地震的伤亡一定会大幅减少。”

材料二鲁甸县地处小江断裂带,总面积平方千米,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人,近年已多次遭受过地震侵害。此次地震是18年来云南震级最高的一次,地震还引发正在建设的红石岩水电站上游河段一处山体滑坡,牛栏江堵塞形成堰塞湖,导致该河段水位急剧上涨,致使湖区村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

材料三据中国气象局介绍:“8月3日震区将有雷阵雨天气,气温为16~25℃。预计未来三天,将有明显降雨天气,并伴有雷电,其中4日夜间至5日有中到大雨。”

材料四读鲁甸位置图及堰塞湖景观图。

(1)包括鲁甸在内的西南地区是地质灾害多发区,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归纳云南鲁甸此次地震的特点。

(2)简要说明图中堰塞湖的成因,并分析堰塞湖的形成对该区域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答案:

(1)震级大,是云南18年来震级最高的一次(1分);震源浅,仅12千米,属浅源地震(1分);人口密集,平均人口密度是全国两倍,伤亡及受灾人口多(1分);房屋抗震性差,多为土坯房(1分);天气恶劣,正值雨季易引发其它次生灾害(1分)

(2)成因:地震引发山体滑坡,河流被滑坡体堵塞水位急剧上涨形成堰塞湖(2分);

不利影响:淹没湖区村镇农田,村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1分);堰塞体可能被破坏崩溃,下游存在潜在的洪涝危险(1分);地下水位上升,可能诱发新的滑坡发生(1分

往期精选

高考地理小专题——节水农业

高考地理小专题——冰川地貌

高考地理小专题——冻土

高考地理小专题——泉

高考地理小专题——冰川

高考地理小专题——地面沉降

高考地理小专题——雅丹地貌

高考地理小专题——迁都

高考地理小专题——高山流石滩

高考地理小专题——沙嘴、潟湖

高考地理小专题——丹霞地貌

高考地理小专题——咸潮

高考地理小专题——瀑布

高考地理小专题——潮汐

高考地理小专题——反季节农产品

高考地理小专题——地热

高考地理小专题——海绵城市

高考地理小专题——河流阶地

高考地理小专题——凌汛

高考地理小专题——生物入侵

高考地理小专题——特有物种

高考地理小专题——转场放牧

高考地理小专题——梯田农业

高考地理小专题——鱼塘台田农业

高考地理小专题——基塘农业

高考地理小专题——喀斯特地貌

高考地理小专题——人工岛

高考地理小专题——某产业大力发展的可行性

高考地理小专题——海岸线特征及其成因

高考地理小专题——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

高考地理小专题——河流梯级开发

高考地理小专题——晒盐

高考地理小专题——港珠澳大桥

高考地理小专题——历史遗迹保存完好的原因

高考地理小专题——循环农业

高考地理小专题——立体农业

高考地理小专题——互联网+

高考地理小专题——一带一路

高考地理小专题——粤港澳大湾区

高考地理小专题——海水稻

雾的形成

沙丘类问题

地膜、大棚、反光膜、鹅卵石在农业中的应用

房屋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专题

农作物耕作制度专题

沙源问题

农产品品质好的原因

三角洲的形成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dazx.com/jdyy/521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