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爱一个人,让他去走川藏线,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去走川藏线。 线被中国国家地理誉为中国的景观大道。以风景优美路途艰险著称!沿川藏公路进西藏,翻高山、跨急流,路途艰辛且多危险,但一路景色壮丽,有雪山、原始森林、草原、冰川和若干大江大河等壮丽风景。 川藏线:历史上是茶马古道,现代是川藏公路、是川康公路和康藏公路的合称,川康公路建设于20世纪30年代,是成都通往当时的西康省省会雅安的省际公路。年开始修建雅安至拉萨的康藏公路。西康撤省后两条路并称川藏公路。 川藏公路是中国筑路史上工程最艰巨的公路之一。川藏公路起点为四川省成都市,经雅安市、康定县,在新都桥镇分为南北两线:北线经道孚县、炉霍县,沿国道线经甘孜县、德格县、西藏自治区江达县、昌都县,再沿国道线在邦达镇与南线汇合;南线经雅江县、理塘县、巴塘县、西藏自治区芒康县、左贡县,在邦达与北线会合后,再经八宿县、波密县、林芝县、工布江达县、墨竹工卡县、达孜县至拉萨市。北线全长公里,南线总长9公里,全线为国道。 川藏线是川藏公路的简称。川藏公路是连通四川成都与西藏拉萨之间汽车通行的第一条公路。在此路修通前,千百年来,中国西南部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往枢纽就是逶迤在横断山区和西藏高原的崇山峻岭之间,一条世界上地势最高、路况最为险峻的交通驿道--茶马古道。 川藏公路已经是国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有南线和北线,分线点位于四川省甘孜州新都桥镇前的东俄洛乡。 南线川藏南线于年正式通车。南线从雅安起与国道分道,向西翻越二郎山,沿途越过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上游,经雅江、理塘、巴塘过竹巴笼金沙江大桥入藏,再经芒康、左贡、邦达、八宿、然乌、波密、林芝、墨竹工卡、达孜抵拉萨。南线相对北线而言所经过的地方,多为人口相对密集的地区。沿线都为高山峡谷,风景更为秀丽,尤其是被称为西藏江南的林芝地区。但南线的通麦一带山体较为疏松,极易发生泥石流和塌方。川藏南线成都至拉萨全长2千米,途经最高海拔米,有“世界高城”之称的理塘。 南线成都至雅安段由川西平原向盆地低丘行进,全为高速公路。雅安至康定段处于川西高原,也即青藏高原东南低缘,特别是在雅安天全县境内曾有“川藏公路第一险”之称的二郎山,地势逐步抬升,山河走势呈南北线纵向分布,公路基本是越山再沿河,再越山再沿河往西挺进。二郎山高米左右,隧道通行以后不再有“天险”之称,但越山后,泸定至康定间的瓦斯河一段,雨季时柏油路面常被漫涨的河水淹没和冲毁,并时有泥石流。 出康定即翻越山口海拔米的折多山。此山是地理分界线,西面为高原隆起地带,有雅砻江,右为高山峡谷地带,有大渡河。折多山是传统的藏汉分野线,此山两侧的人口分布、生产、生活状态等方面都有较显著的差别。大渡河流域在民族、文化形态等方面处于过渡地带,主要分布着有“嘉绒”之称的藏族支系。其地域往北可至四川省阿坝州的大小金川一带。 折多山以东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基本处于华西丰雨屏带中,植被茂密,夏季多雨,冬季多雪,地表水及河流对山体和路基的冲蚀和切割作用明显;折多山以西属亚寒带季风气候与高原大陆性气候的交揉区,气候温和偏寒,亦多降雨,缓坡为草,低谷为林,且多雪峰及高山湖泊。 折多山至巴塘一线海拔米左右,由东往西有剪子弯山、高尔寺山和海子山等平缓高山。理塘是此线重要的分路点,往北可抵新龙和甘孜,往南则抵稻城、乡城和得荣等地。宽阔平坦的理塘地处毛垭大草原,是此线平均海拔最高的县,其县城号称“世界高城”。巴塘往西逐渐进入金沙江东岸谷地,地宽而略低,是藏族传统的优良农区。但巴塘地处地质板块的吻合带,常有地震。 过竹巴笼金沙江大桥后,川藏线进入著名的南北纵向横段山脉三山三江地带。公路由此进入了长达余公里的,呈不断上升的“漕沟状地质破碎路段”。在西藏波密至排隆间,雨季盛行时,肆虐的泥石流及山体滑坡令大地几成“蠕动状”,其威力足以使车行此地的人惊心动魄,直至翻过西藏林芝县境内的色季拉山口。此线有盘不完的山,淌不完的河。川藏线上几乎所有的天险都集中在这一段。色季拉山口后特别是林芝后,全为高等级公路,直到拉萨。 北线川藏北线即国道,从成都出发 ,经雅安进甘孜后,经炉霍、甘孜、德格过岗嘎金沙江大桥入藏,再经江达、昌都抵南北线交合点邦达后,经波密、八一往拉萨,全程公里。此线被旅游探险者称之为“小北线”。另一条北线是从成都北上,在汶川与国道分路,从刷经寺经马尔康、昌都到达拉萨,是国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南线与北线在昌都与邦达有国道连接。北线沿国道在那曲与青藏公路汇合,也可到达拉萨。同时也是青藏公路的组成部分。川藏北线成都至拉萨全长千米。此线被后来的旅游探险者称之为“大北线”。 而本站所指的川藏北线是指:从成都出发北上在映秀镇往西,穿过卧龙自然保护区,翻越终年云雾缭绕的巴郎山(海拔米),经小金县,抵丹巴。进入甘孜后,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过岗嘎金沙江大桥入藏,再经江达、昌都、类乌齐、巴青、索县、那曲至拉萨。北线相对南线而言,所过地区多为牧区(如那曲地区),海拔更高,人口更为稀少,景色更为原始壮丽。 与南线新都桥至巴塘一段相比,川藏北线新都桥至德格一线,基本上是沿鲜水河、雅砻江而上,时有草场、峡谷、河水、河原等地形,不似南线那般高拔和平缓。其中丹巴是嘉绒藏族的主要分布区,塔公草原(也称毛垭大草原)一带风光和人文见长,道孚、炉霍等地民居冠绝康区乃至整个藏区,甘孜县河谷是康区优良的农区,寺院林立,而马尼干戈、新路海、雀儿山一带自然风光优美,德格是整个藏区的文化中心。沿途最高点是海拔米的雀儿山,景色奇丽,冰峰雪山美若云中仙子。石渠有康区最美的草原,如由石渠进入青海玉树州,经玛多、温泉,可至达青海省首府西宁或青海湖。沿途高原湖泊、雪山、温泉密布,极少有旅游者涉足,是越野探险者推崇的极品线路。 沿川藏线进出西藏,每年的最佳时节是5月份和8月中旬-10月。5月份至8月份之间是西部的雨季,川藏线因泥石流和塌方频繁,故行程安排应较为宽裕。除了能领略雨季川藏线分外美丽和诱人的旖旎风光之外,还需要徒步穿越塌方区的勇气与决心。 川藏线民居建筑 新都桥典藏新都桥民居被称为东方的金字塔!川藏线上的垒石与夯土民居,这些石碉的砌筑或是泥土的夯筑,其技术都堪称精湛、高超, 其气势甚为雄伟、壮观。它也强烈表达出建筑者对大地的敬畏和热爱。我仿佛听到了“大地之歌”交响曲。 从折多山下来不远,在川藏线南北分叉路口,有一片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神奇的光线,无垠的草原,弯弯的小溪,金黄的柏杨,山峦连绵起伏,藏寨散落其间,牛羊安详地吃草……这,就是新都桥,令人神往的“光与影的世界”、“摄影家的天堂”…… 新都桥的木雅民居大都采用倚山建房,以石砌墙。房高数丈,一般三层,底层养畜,楼上堆物和住人,采光极好,白墙院子和朱漆大门,每座楼房的每面墙上开着三四扇窗户,窗檐上用红、黑、白等色彩描绘着象征人丁兴旺、五谷丰登之意的日月或者三角形图案。 甲居藏寨丹巴甲居藏寨被称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整个丹巴甲居藏寨面积约5公里,家藏寨星罗棋布,甲居全景以绿色、白色为基调,造型独特、 别致,绝大部分民居为四层,石木结构建筑,完整保留了嘉绒民居的基本特征,保持了历史的面貌和风格。甲居藏寨是自然环境与建筑的完美结合,具有高度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中国民族建筑的典范,被世人称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藏区的童话世界”。 村寨建在山腰,山下就是大渡河的主要支流大金河,村寨美丽幽雅,一座座造型别致的白色小楼错落在浓荫绿抹之中。小楼大多为三至四层,楼顶四周建有小塔,塔上插着玛尼旗,门前挂有经幡。其底层为牲畜圈,二层是客厅和厨房,三层以上为卧室及经堂。外形上,既有寨房的特征,又有碉楼的形态。丹巴藏寨墙体也用石头砌成,一般为三至四层,底层是仓库和圈养牲畜的地方,二层为客堂、厨房,三层为居室,顶层常设为经堂。一侧还配有厢房。但不论房屋和厢房如何建造,顶层外缘都环围着黄、黑、白三种色带,这是嘉绒藏寨的一大特色。 几百幢美丽独特的嘉绒藏式民居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融于自然环境中,背靠神圣的墨尔多神山,脚下是流淌的金川河谷,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如此古朴典雅的丹巴乡土民居资源,是中国乃至世界乡土民居建筑的一朵奇葩。 木制民居川藏线上的木制民居被称为大地凝固的音符:道孚民居是藏式建筑中极具特色的一种。它特有的气质,在道孚构筑着历史和现在。远远望去,错落参差的建筑在青山绿水间静静流淌,宛如高高低低的琴键,叩响勤劳与智慧的婉转乐曲。专家们“到藏区不去参观道孚,犹如到了北京未去长城”的评价所指,主要是道孚随处可见的、举世闻名的“崩空式藏民居”,就是“木头架起来的房子”。 崩空的形式分两种,一种是以夯土或砌石为主,在其上象征性的架上一两间崩空的土木或石木结构形式;一种是以整原木架就的全木结构形式。主要分布在川藏北线上的道孚、炉霍、甘孜、德格和西藏的江达一带,其中尤以道孚和德格两地的全木结构“崩空”最具特色。 马尼干戈是进入德格后的第一个小集镇,由于这里海拔高、气候严寒,“崩科”式民居低矮了许多,而且多为单层式,如“火柴盒”似的。但你可别小觑了它,这些看起来并不起眼、显得过于简单的“崩科”式民居,从它的身上,可以感悟到青藏高原上多姿的“崩科”式民居早期雏形的影子。 德格地处深谷,民居皆依山势而建。重重叠叠依山而建的民居,给人一种扶摇直上的感觉。由于地势所限,这反而促使德格“崩科”式民居在空间布局上发挥得更自由。在层数上,或二层、三层不拘;在阳台的取位上,或居中或置边,随主人的意愿而为。窗框呈外八字形,一般要雕凿二至三道图案,如蜂巢、串珠、莲瓣等,并且着彩,透露出一种华美的气息。 昌都康巴昌都康巴民居被称为曼陀罗的世界:昌都地处藏、川、青、滇结合部的民族走廊与文化交流通道,作为古今往来民族迁徙和文化交流的通道,有容纳、传播、交流和连接等多方面的功能。昌都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多元文化交汇与融合的特点,这一特点不仅从四五千年前的卡若文化遗址中透露了出来,而且从建筑上延续了下来。 昌都地区民居按承重结构和使用材料的不同,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柱梁承重,石头砌外墙,即所谓的碉房。柱梁承重是藏族建筑的主要结构,在昌都地区这种结构更为突出。以木柱架构、密梁平顶、墙体不承重为特征,在墙外立柱托起大梁的结构,是昌都民居的一个重要特点。第二类为墙柱混合承重,夯土或石砌为墙。这种承重结构与柱梁承重的内部结构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靠近墙体不再另立柱子托起大梁,而是把大梁直接架在墙体上,是昌都民居常见的结构。此类结构的建筑可以建的很高大,如结合军事防御的功能可称为碉楼。第三类为墙体承重与外围护合一的木楞房,即中国古代三种木结构类型中的井干式建筑。井干式结构在汉代常用于皇家或贵族的棺椁式墓葬。木楞房的基本结构为,将原木横向平置,十字交叉相互扣接,圆形向外,平面向内,转角的交接处挖成凹槽,相互搭接,上下层层叠垒后形成井字形或箱型结构的建筑,还可以根据需要放在板筑的楼层或墙体上。由于它的密封性能好,防潮、防盗,而且抗震力极强,常作为藏东地区富裕人家的粮食仓库。 昌都的民居在结构类型、材料的使用方面均不拘一格,呈现出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结合。近年我们在昌都地区乡土建筑的调查中发现了极具地域特色的三岩民居和东坝民居。 三岩民居,一般房高3—4层,顶层或是上面两层是木架‘崩空’,其余为土墙,墙厚达1.2米左右,墙上有用于战争中射击和望的小孔。其形状和功能都与藏区的古碉建筑极为相似,底层为畜圈,2楼为厨房,3楼设经堂、寝室、粮仓,4楼为库房,房顶为晒坝。三岩的房屋没有一户人家的房屋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同一戈巴的成员的房屋全部紧紧相连在一起,多的达到数十户,即数十幢碉式房屋前后左右连成一片,形成一个庞大、气势雄伟的城堡。这些房屋不仅户户相连,而且家家有暗道相通,可自由往来。 东坝,传统独特的“一妻多夫”的生活方式,直接冲击了现代人“一夫一妻”、“闪电婚姻”、“同居时代”、“丁克”和“AA制”新概念!形成现代人与东坝人生存理念和生活理念的大对比!东坝民居是“大香格里拉”和“茶马古道”沿线宣传景点中,最别致、最有人气的一处景点。东坝民居的建成是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的,做工精湛,风格讲究;单就工艺雕刻而言,东坝民居有圆雕、浮雕、镂雕、链雕、透雕、半浮雕和线描等,仿佛中国古代寺院、宫殿、亭台楼阁、小桥、村舍等,仅门窗看、走廊看,或中式,或西式,或古朴,或现代,很难明确区分何为中西式、何为宗教元素,何为古现代,何为藏汉结合……在东坝这块土地上,所有兄弟在家业、财产、女人、孩子的属有权上,是不分彼此的,是共同享有和共同承担的,可见东坝的民居是以“多元素”的大融合来吸引世人眼球的。 林芝民居林芝民居独钟情:俯仰天地皆美景。翻过色季拉山,一派宁静的西藏田园风光展现在我的眼前。一排姑娘在远处打“阿嘎”。 “阿嘎”藏语意为“白色的物质”。这是藏区特有的一种建筑材料,即将风化的石灰岩或沙黏质岩类捣成粉末,用于建筑物的房顶及地面。西藏民间将“阿嘎”看得很宝贵,很神秘,正如一首民歌所唱:“‘阿嘎’不是石头,‘阿嘎’不是泥土,‘阿嘎’是深山里莲花大地的精华。”在西藏,“阿嘎”的使用分布较广,其使用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吐蕃时期。时至今日,藏族地区还在普遍使用这一建筑材料。 林芝地区山高谷深,河流湍急,平川、谷地十分少见,沿途看到的村寨大部分坐落在山脚、河边的小块平坝上。这些民居往往建筑外墙为石砌,墙体材料除碎石、片石、卵石之外,木板、竹篱柳条篱亦为多见。林芝地区民居的基本形式是一户一栋二层楼,底层饲养牲畜或作储藏间,二层住人。内部结构基本是木质,屋内除梁、柱、地板以外,连隔墙也用木材。顶部多为斜顶,还有少量歇山顶。可以深度游历的,虚拟边界的“工布藏族文化博物苑”、“意境田园休闲地”。 在川藏线上,还有一种独特的民居——随处迁居的帐篷。历史上西藏牧民过着游牧生活。由于不断地迁徙,居无定所,为了御寒避风,他们制作出帐篷以作栖息之所。牧区广袤的绿色草原与五彩缤纷的帐篷互相衬托,呈现出一幅绮丽斑斓的高原景色。 川藏线上那千姿百态的民居建筑,也如这奇丽的大自然,让人流连在现实与梦境之间。 再讲两个小故事,川藏线上可不要摊小便宜! 川藏线老司机:自从公路上遇到了她,我再也不愿搭载穷游女穷游作为一种经济时尚的出游方式,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推崇,川藏线迷人的自然风光,西藏的神圣殿堂,公路的浪漫艳遇,这一切令许多梦想穷游的人充满期待。有的人穷游是为了给爱情疗伤,有的人是为了给平淡生活加点料,所以人生百态,川藏线的穷游女真是各有各的故事。 川藏线有1位老司机常年行驶在公路上,大家都叫他老金,因为他有20年的驾龄了,在快到芒康的途中遇见1个穷游女搭车,听惯了穷游女在车上行为不检点的故事,老金心有防备,可是看着1个女孩子拖着厚重的箱子,那单薄而无助的背影不免让人有恻隐之心,老金停下了车,姑娘笑嘻嘻的上车了,以上去就开始大大方方的吃零食,一句话不说,意外的是吃过的瓜子皮顺手就扔在车里。 老金示意她可以放进垃圾袋,这女孩嗯了一声,然后又是扔在了车上,吃完东西开始和朋友语音聊天,还说着搭车并不难,司机都是主动停车的,司机长得有点黑,看着比较木那种,老金听着这些心里怪怪的,盼望早点到拉萨赶紧让她下车,可是姑娘到了拉萨后,竟然说自己渴了,让老金给他买饮料喝,老金这一次果断的说,我不欠你的,就让女孩下了车。 这个女孩让老金觉得,自己完全被对方当成佣人一样了,想搭车就搭车,吃了东西随便扔在车上,老金还得慢慢收拾,渴了直接让老金买水喝,自己和她非亲非故,没必要听她颐指气使吧,而且还和朋友语音聊天说自己如何不堪,老金越想越气,这次以后就再也不愿让穷有女搭车了。如果是你,你会让穷有女搭车吗? 川藏线的国道,这条路让我又爱又恨,搭了穷游女让我身无分文川藏线的国道,这是条神奇的公路。沿途崇山峻岭处处美景,老金司机在这条路上开了20年的车,这条路带给老金许多的财富,老金的车子,房子都是在国道上跑运输赚来的,也可以说老金的第一桶金来源于这条国道。但是每天路上三三两两的穷游女,有时候真的让老金无所适从。 人心都是善良的,当看到有穷游女楚楚可怜的背着厚重的双肩包走在旅途中,老金总忍不住去帮一帮,不是为了所谓的什么套路,或者是想沾女孩子便宜,老金纯粹是觉得女孩可怜,能帮就帮一把。这天快黄昏的时候,1个穷游女在路边搭车,看样子也是累坏了的,老金司机就让她上车了。 后来2人聊的很开心,一方面旅途没那么无聊,一方面也为了给姑娘讲讲西藏的风土人情,姑娘很健谈,可是聊着聊着姑娘就说,你人真好,要我怎么报答你呢?要不晚上一起陪你吧。老金说不必了,在川藏线开车,搭穷游女是常事,不需要什么报答。可是姑娘说外面天这么黑,你总不至于让我带着睡袋就露宿在荒郊野外吧。 姑娘坚持晚上就住附近的青年旅舍,青旅是比较便宜的旅馆,老金就同意了,但说好了不需要姑娘付出什么,每人一间房。所以就各自住下了,可到了半夜的时候,姑娘穿着性感的睡衣去敲老司机的门,说一个人睡好害怕,在家都是男朋友赔着的,老金不好推辞,就让她睡在床上,自己打了地铺。谁曾想第2天早上醒来,姑娘不见了,连同自己的钱包和手机一起不翼而飞。 世界之大真是无奇不有,当你善良的对别人说,却不曾想被这个背包客姑娘给套路了。老司机不仅感叹,国道的套路越来越深,搭了这个穷游女让老金身无分文。对于背包客女孩,还是先擦亮眼睛判断真假,再决定是否让搭车?大家怎么看待这个事情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话说这个老金怎么那么不长记性,刚说完再也不拉穷游的又拉一个,这回破财了吧,川藏线上可以说的事情太多太多,将来有机会再说一说别的事情以及注意事项,今天就聊到这里。 更多精彩文章,请哪里治疗白癜风最专业北京治疗白癜风什么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