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8/2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中国有一条最美的朝圣路

起于成都,终于拉萨

这条路吸引着一批有一批的旅者

踏上这条艰难的旅程

也诱惑着一大批人看着图片在念想

总有一天,我也会走进西藏

而这条路就是川藏线

当一路的风景被染上一层金黄

天气也不燥热

几天后更有一个大长假国庆

天时地利人和

这样的川藏线,流动的风景

让人不得不想踏出出发的脚步

义无反顾的前行!

天苍苍野茫茫

满目皆是金黄

孤寂的生灵

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

风雨欲来之势

分不清天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浸染的层林

秋的萧索还是秋的绚丽

视每一位在路上旅者的心情而定

如宝石般的湖泊

平静的湖面没有一丝涟漪

心会慢慢沉下来

金黄的大草原

一批又一批摄影爱好者为之沉醉

还有不得不提的西藏最纯粹的天空

满目繁星不舍得闭眼睛

除了风景

川藏线上那千姿百态的民居建筑

如这奇丽的大自然

让人流连在现实与梦境之间

最重要的是

可以好好的净化自己的心灵~

我是钟爱民俗特色的分割线

林芝民居独钟情:俯仰天地皆美景

翻过色季拉山,一派宁静的西藏田园风光展现在我的眼前。一排姑娘在远处打“阿嘎”。

“阿嘎”藏语意为“白色的物质”。这是藏区特有的一种建筑材料,即将风化的石灰岩或沙黏质岩类捣成粉末,用于建筑物的房顶及地面。西藏民间将“阿嘎”看得很宝贵,很神秘,正如一首民歌所唱:“‘阿嘎’不是石头,‘阿嘎’不是泥土,‘阿嘎’是深山里莲花大地的精华。”在西藏,“阿嘎”的使用分布较广,其使用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吐蕃时期。时至今日,藏族地区还在普遍使用这一建筑材料。

林芝地区山高谷深,河流湍急,平川、谷地十分少见,沿途看到的村寨大部分坐落在山脚、河边的小块平坝上。这些民居往往建筑外墙为石砌,墙体材料除碎石、片石、卵石之外,木板、竹篱柳条篱亦为多见。林芝地区民居的基本形式是一户一栋二层楼,底层饲养牲畜或作储藏间,二层住人。内部结构基本是木质,屋内除梁、柱、地板以外,连隔墙也用木材。顶部多为斜顶,还有少量歇山顶。可以深度游历的,虚拟边界的“工布藏族文化博物苑”、“意境田园休闲地”。

随处迁居的帐篷

历史上西藏牧民过着游牧生活。由于不断地迁徙,居无定所,为了御寒避风,他们制作出帐篷以作栖息之所。牧区广袤的绿色草原与五彩缤纷的帐篷互相衬托,呈现出一幅绮丽斑斓的高原景色。

中国最美丽的乡村:丹巴甲居藏寨

整个丹巴甲居藏寨面积约5公里,家藏寨星罗棋布,甲居全景以绿色、白色为基调,造型独特、别致,绝大部分民居为四层,石木结构建筑,完整保留了嘉绒民居的基本特征,保持了历史的面貌和风格。甲居藏寨是自然环境与建筑的完美结合,具有高度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中国民族建筑的典范,被世人称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藏区的童话世界”。

村寨建在山腰,山下就是大渡河的主要支流大金河,村寨美丽幽雅,一座座造型别致的白色小楼错落在浓荫绿抹之中。小楼大多为三至四层,楼顶四周建有小塔,塔上插着玛尼旗,门前挂有经幡。其底层为牲畜圈,二层是客厅和厨房,三层以上为卧室及经堂。外形上,既有寨房的特征,又有碉楼的形态。丹巴藏寨墙体也用石头砌成,一般为三至四层,底层是仓库和圈养牲畜的地方,二层为客堂、厨房,三层为居室,顶层常设为经堂。一侧还配有厢房。但不论房屋和厢房如何建造,顶层外缘都环围着黄、黑、白三种色带,这是嘉绒藏寨的一大特色。

几百幢美丽独特的嘉绒藏式民居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融于自然环境中,背靠神圣的墨尔多神山,脚下是流淌的金川河谷,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如此古朴典雅的丹巴乡土民居资源,是中国乃至世界乡土民居建筑的一朵奇葩。

川藏线上的木制民居:大地凝固的音符

道孚民居是藏式建筑中极具特色的一种。它特有的气质,在道孚构筑着历史和现在。远远望去,错落参差的建筑在青山绿水间静静流淌,宛如高高低低的琴键,叩响勤劳与智慧的婉转乐曲。专家们“到藏区不去参观道孚,犹如到了北京未去长城”的评价所指,主要是道孚随处可见的、举世闻名的“崩空式藏民居”,就是“木头架起来的房子”。

崩空的形式分两种,一种是以夯土或砌石为主,在其上象征性的架上一两间崩空的土木或石木结构形式;一种是以整原木架就的全木结构形式。主要分布在川藏北线上的道孚、炉霍、甘孜、德格和西藏的江达一带,其中尤以道孚和德格两地的全木结构“崩空”最具特色。

马尼干戈是进入德格后的第一个小集镇,由于这里海拔高、气候严寒,“崩科”式民居低矮了许多,而且多为单层式,如“火柴盒”似的。但你可别小觑了它,这些看起来并不起眼、显得过于简单的“崩科”式民居,从它的身上,可以感悟到青藏高原上多姿的“崩科”式民居早期雏形的影子。

德格地处深谷,民居皆依山势而建。重重叠叠依山而建的民居,给人一种扶摇直上的感觉。由于地势所限,这反而促使德格“崩科”式民居在空间布局上发挥得更自由。在层数上,或二层、三层不拘;在阳台的取位上,或居中或置边,随主人的意愿而为。窗框呈外八字形,一般要雕凿二至三道图案,如蜂巢、串珠、莲瓣等,并且着彩,透露出一种华美的气息。

典藏新都桥民居:东方的金字塔

川藏线上的垒石与夯土民居,这些石碉的砌筑或是泥土的夯筑,其技术都堪称精湛、高超,

其气势甚为雄伟、壮观。它也强烈表达出建筑者对大地的敬畏和热爱。我仿佛听到了“大地之歌”交响曲。

从折多山下来不远,在川藏线南北分叉路口,有一片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神奇的光线,无垠的草原,弯弯的小溪,金黄的柏杨,山峦连绵起伏,藏寨散落其间,牛羊安详地吃草……这,就是新都桥,令人神往的“光与影的世界”、“摄影家的天堂”……

新都桥的木雅民居大都采用倚山建房,以石砌墙。房高数丈,一般三层,底层养畜,楼上堆物和住人,采光极好,白墙院子和朱漆大门,每座楼房的每面墙上开着三四扇窗户,窗檐上用红、黑、白等色彩描绘着象征人丁兴旺、五谷丰登之意的日月或者三角形图案。

昌都康巴民居:曼陀罗的世界

昌都地处藏、川、青、滇结合部的民族走廊与文化交流通道,作为古今往来民族迁徙和文化交流的通道,有容纳、传播、交流和连接等多方面的功能。昌都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多元文化交汇与融合的特点,这一特点不仅从四五千年前的卡若文化遗址中透露了出来,而且从建筑上延续了下来。

昌都地区民居按承重结构和使用材料的不同,大体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柱梁承重,石头砌外墙,即所谓的碉房。柱梁承重是藏族建筑的主要结构,在昌都地区这种结构更为突出。以木柱架构、密梁平顶、墙体不承重为特征,在墙外立柱托起大梁的结构,是昌都民居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二类为墙柱混合承重,夯土或石砌为墙。这种承重结构与柱梁承重的内部结构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靠近墙体不再另立柱子托起大梁,而是把大梁直接架在墙体上,是昌都民居常见的结构。此类结构的建筑可以建的很高大,如结合军事防御的功能可称为碉楼。

第三类为墙体承重与外围护合一的木楞房,即中国古代三种木结构类型中的井干式建筑。井干式结构在汉代常用于皇家或贵族的棺椁式墓葬。木楞房的基本结构为,将原木横向平置,十字交叉相互扣接,圆形向外,平面向内,转角的交接处挖成凹槽,相互搭接,上下层层叠垒后形成井字形或箱型结构的建筑,还可以根据需要放在板筑的楼层或墙体上。由于它的密封性能好,防潮、防盗,而且抗震力极强,常作为藏东地区富裕人家的粮食仓库。

昌都的民居在结构类型、材料的使用方面均不拘一格,呈现出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结合。近年我们在昌都地区乡土建筑的调查中发现了极具地域特色的三岩民居和东坝民居。

三岩民居

三岩民居,一般房高3—4层,顶层或是上面两层是木架‘崩空’,其余为土墙,墙厚达1.2米左右,墙上有用于战争中射击和望的小孔。其形状和功能都与藏区的古碉建筑极为相似,底层为畜圈,2楼为厨房,3楼设经堂、寝室、粮仓,4楼为库房,房顶为晒坝。三岩的房屋没有一户人家的房屋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同一戈巴的成员的房屋全部紧紧相连在一起,多的达到数十户,即数十幢碉式房屋前后左右连成一片,形成一个庞大、气势雄伟的城堡。这些房屋不仅户户相连,而且家家有暗道相通,可自由往来。

东坝民居

东坝,传统独特的“一妻多夫”的生活方式,直接冲击了现代人“一夫一妻”、“闪电婚姻”、“同居时代”、“丁克”和“AA制”新概念!形成现代人与东坝人生存理念和生活理念的大对比!东坝民居是“大香格里拉”和“茶马古道”沿线宣传景点中,最别致、最有人气的一处景点。

东坝民居的建成是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的,做工精湛,风格讲究;单就工艺雕刻而言,东坝民居有圆雕、浮雕、镂雕、链雕、透雕、半浮雕和线描等,仿佛中国古代寺院、宫殿、亭台楼阁、小桥、村舍等,仅门窗看、走廊看,或中式,或西式,或古朴,或现代,很难明确区分何为中西式、何为宗教元素,何为古现代,何为藏汉结合……在东坝这块土地上,所有兄弟在家业、财产、女人、孩子的属有权上,是不分彼此的,是共同享有和共同承担的,可见东坝的民居是以“多元素”的大融合来吸引世人眼球的。

(本文由爱豆旅行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赞赏

长按







































哪治白癜风最好
北京那个医院看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dazx.com/jdyy/16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