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从07年开始,BIM热潮逐渐席卷了中国建筑行业,在年麦克劳-希尔公司和清华大学共同完成的《中国BIM报告》中,中国BIM发展速度位列全球第4。但在近两年,由于BIM被过度“神化”以及各方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BIM在中国成为了“空中楼阁”。可谓大潮初起,泥沙俱下,很多人对BIM的热情开始锐减,甚至有的谈“BIM”色变。

BIM在中国发展存在着“水土不服”的情况,原因在于BIM影响的不仅仅是使用的工具、技术,还有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的方式流程,甚至整个行业的产业链结构。这与目前国内政策体制,项目承发包模式,设计服务过于强调速度,人员能力碎片化,施工管理过于粗放等都有着密切关系。并不是单纯依靠软件和执行团队便可以实现企业BIM的应用。在热潮之后我们需要冷静的去思考:从企业层面上,需要制定什么样政策战略才能将BIM融入生产、管理、经营,完成信息化的建设;从项目层面上,如何使BIM技术可以落地,达到效率、效益上的提升。

中国正处于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发展的时期,很多行业追求的是“短、平、快”,往往忽视了质量和长远的利益,缺少精益求精的态度。在建筑行业,相比日本或台湾的精细化,我们的粗放型也是导致BIM寸步难行的原因之一。本文将从项目层面入手,带着“工匠精神”与读者探讨BIM技术发展方向。

▲BIM模型精度标准

摒弃眼高手低,需回归本源

摒弃眼高手低,需回归本源。目前,市场上的BIM应用点层出不穷,很多企业想方设法“诱引”客户买单,绞尽脑汁地为BIM穿上“高大上”的外衣,然而众多不成熟的应用点多次让BIM扣上了华而不实的帽子。针对BIM的发展,我们需要高瞻远瞩,更要脚踏实地。BIM的基础是信息模型,所有的应用都要基于具有准确全面的信息模型上实现才有意义。在现阶段,BIM更多的依据设计图去建模,通过碰撞检查、管线综合检讨和深化图纸。有的人认为这种工作流程相比传统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更多的时间,却没有带来多少效益。其实当前行业设计周期短,设计费用低下等问题导致设计质量偏低,很多施工图都无法很好的指导施工,设计图是传达设计师的设计理念,施工图识消化设计理念,以施工者的立场,把他加强表现出来。精细的BIM模型,可以完善施工图,考虑施工面,优化细节。

▲施工图制图流程

标准化,施工过程中不改图纸,不因修改图纸而增加成本和受其他综合因素的影响,可以大幅提升净利润。可见,施工前图纸的理解及各方沟通效率,图纸的精细化程度,基础的碰撞检查和管线综合应用,很大程度影响项目成本。

BIM不能只停留于建模,但也不能只着眼于模型之外的拓展应用,模型是基础数据库,创建精确丰富的信息数据才能有效地支持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规划设计,施工安装和运营维护。在还无法从应用BIM的方式(三维参数化)进行设计的阶段,BIM的工作流程更多的是依据图纸建模,我们需要更好的去规划在建筑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我们所需要的信息是什么,我们所需要的模型包含哪些构件,我们的构件需要到什么精度,逐步建立模型标准,这样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或因为冗余的数据影响信息的提取。在如今BIM的应用受限于大环境,我们更需要从点滴做起,摒弃眼高手低,从模型的准确度入手,制定标准规范,在相应的阶段创建相应精度的模型,将模型的效益最大化。

避免浅尝辄止,需循序渐进

BIM“教父“—JerryLaiserin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BIM是过程自动化的一种形式,很多想成为BIM定义者的人通常会从“软件”、“数字化”或“参数化”等词开始,并且很快就落入由现有软件工具所具备的特性而衍生出来的特定功能。而BIM并没有改变设计施工的本质,设计施工没有BIM,还是一样进行,它影响的是建筑信息的记录方式,影响的是工作流程,信息管理的方式,改变的是一个过程,并不改变结果。就像著名“质量管理专家”W.EdwardsDeming的一句名言:“如果你不能把你正在做的描述成一个过程,那表示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们在实施BIM的时候,如果不能正确理解BIM在建筑革命中的角色,忽视了过程而只追求结果,那BIM的道路将举步维艰,甚至无法实现。

现在很多被抨击为“假BIM”的应用点通常是只







































治疗白癜风应到北京那家治最好
复方蜂胶酊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dazx.com/jdxxw/83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