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5/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说的是大宋朝仁宗年间,爱国名将呼延赞之子呼延丕显被奸臣庞文陷害,居家满门三百余口被杀,呼延丕显之子呼延守信因未在家中而免遭其害。庞贼欲赶尽杀绝,为躲避庞文搜捕,呼延守信逃往北国投亲避难。呼延守用在大王庄招亲,得子呼延庆。呼延庆上山学艺归来,三次大闹东京汴梁城,吓得庞文寝食不安心惊肉跳。庞文野心篡夺皇位,暗中与外国勾结,妄图与外国势力平分疆土稳坐江山。在朝内仗着女儿是皇妃的权势,上欺君王,下压群臣,作恶多端,搜刮民财。为除掉庞文一伙卖国害民的奸臣贼子,为报全家被害的血海深仇,呼家后代呼延庆、呼延平、呼延明等在包拯、寇准、杨家将等保国忠臣的支持下,与奸党展开了曲折、激烈、长期的斗争,最后终于取得胜利。全书结构紧凑新奇,人物栩栩如生,故事生动曲折,语言通俗流畅,加上刘兰芳精湛的表演,口齿清晰、声音洪亮、绘声绘色,听众如同身临其境,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深受群众欢迎的传统大书。

北宋的“强干弱枝”、“重文轻武”政策,虽然成功地削弱了地方权力,使宋朝中央集权得到强化,这对政治稳定,结束分裂局面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宋朝国祚(ZU6,祚音做)延长,但却造成宋代的国力积贫积弱,使财政拮据、地方权限过小、军队战斗力削弱、外患深重等消极后果。北宋的外敌主要有辽国(其前身即契丹)、西夏和金国。尽管宋室耗费大量银、绢向它们缴纳岁币,始终改变不了被动挨打的状态,最后亡于外敌之手。

赵光义稳固统治皇位后,继续国家统一事业,先是割据福建漳、泉两府的陈洪进及吴越钱氏归降,其后再灭亡北汉。太平兴国四年(年)五月,赵光义不顾大臣反对,趁灭亡北汉的余威,从太原出发进行北伐辽国,起初一度收复易州和涿州。

后来赵光义先后逼死太祖之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又贬黜赵廷美到房州,两年后赵廷美就死于谪所。赵光义长子赵元佐也因为同情赵廷美而被废,另一子赵元僖暴死,最后襄王赵元侃被立为太子,改名恒。[27]

至道三年(年),赵光义驾崩,李皇后和宦官王继恩等企图立元佐为帝。宰相吕端处置得当,赵恒才顺利即位,即宋真宗。宋朝也开始进入全盛时期。[28]

赵光义本人附庸风雅,喜好诗赋,政府也因此特别重视文化事业,宋朝重教之风因此而开。赵光义还喜好书法,善草、隶、行、篆、八分、飞白六种字体,尤其是飞白体,宋朝的货币淳化元宝上的字也是他的亲题。[23][29]

宋真宗上台后勤政治国,北宋由此进入咸平之治。[30-31]雍熙北伐后,辽朝常在宋辽交界处抢劫杀掠[32],到景德元年(年)终于演变成大规模侵宋战争[33]。宰相寇凖力主抗战,宋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与辽军相持在澶州城下,辽军被迫求和。经过几番交涉,两国议和成功。和约主要内容是:宋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开放边境贸易,双方为兄弟之国。史称该和约为“澶渊之盟”[34]。

后来,寇凖渐渐失宠,宋真宗开始信用王钦若。王钦若擅长逢迎,

宋真宗赵恒[35]

深知赵恒希望营造天下太平的氛围,于是极力鼓吹宋真宗封禅。王钦若本人也与另外一位宰相王旦联手,在各地制造很多“祥瑞”之象,深得宋真宗之意。宋真宗在大中祥符元年(年)先后三次封禅。[36]

宋真宗与皇后刘氏无子。一次宋真宗偶尔临幸刘氏的一名侍女李氏,结果李氏与于大中祥符三年(年)产下一子(赵受益),也就是后来的宋仁宗。后来刘氏与另外一名嫔妃杨氏共同抚养这名孩子。

大中祥符七年(年)正月,宋真宗封泰山、祠后土、祭老子祠之后,于是决定将应天府升格,建为南京。[37]

天禧二年(年)中秋,宋真宗正式封赵受益为太子,并改名为赵祯。乾兴元年(年)二月廿日,宋真宗驾崩。太子赵祯即位,刘皇后被尊为皇太后,在赵祯成年前代理军国大事。从此开始了刘太后十六年的垂帘听政时代。[38-39]

宋仁宗执政早期一直处在刘氏的阴影之下,直到刘氏死后他才得以施展抱负[40-41]。赵祯皇后虽是曹氏,但他一直特别宠爱一名张贵妃。但张氏出身低贱,一直未能成为皇后。皇祐六年(年)正月初八,张氏去世。宋仁宗竟以皇后之礼处理丧事,并追封为温成皇后,结果出现的一生一死两皇后,可谓旷古未见。[38]

西夏李元昊于大庆二年(年)称帝后,宋夏之间爆发了数年的战争,宋军屡战屡败,导致了重熙增币。[42]尔后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吕夷简、富弼、包拯、韩琦等能臣推行庆历新政,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国家进入建国以来最繁荣的阶段。但是一些守旧派人物指称这些改革派官吏拉帮结伙,互相吹捧,是朋党。由于宋仁宗一向最厌恶结党营私,这些官僚后来多被贬为地方官。短暂的庆历新政就此结束[43]。在边疆上,宋仁宗任用大将狄青,先后弭平了南蛮侬智高的叛乱和西夏的挑衅。[38]

宋仁宗死后,接替即位的是宋英宗。他是

宋朝时期的科举考试

宋真宗之弟商王赵元份之孙。嘉祐七年(年)被立为皇太子。宋英宗多病,最初朝政都由曹太后掌管。治平元年(年)五月后,宋英宗才开始亲政。但是宋英宗亲政半个月后就爆发了濮议事件,这场争论长达十八个月。时间起因是宰相韩琦提请讨论关于宋英宗生父的名分问题。朝中因此分成两个派别,一派认为应称宋英宗生父濮王为皇伯,另外一派则认为应该称为皇考。最终曹太后下旨,称宋英宗之父为皇考。才平息了这场争论。但总体来说,宋英宗还是一位有为的君主。他继续任用前朝能臣,也大胆挖掘新人。宋英宗也非常重视书籍的编修,《资治通鉴》的写作就是他所提出发起的[44]。[38]

在中国古代如汉唐等几个强盛的历史时期,全国上下都充满了自信,即便是在万里之外,中国人也都是昂首阔步。宋朝在很多人眼中都是一个“积贫积弱”,甚至是充满耻辱的朝代,然而,宋朝同时也是很多人向往的一个和平、繁荣、富庶的朝代。在和平年代,宋朝人有着很高的国际地位,而且,他们想娶个漂亮的外国媳妇,好像很容易:

南宋学者周輝曾经写过一本叫《清波杂志》的笔记,里面就写到了宋朝一个有趣的社会现象:“倭国一舟飘泊在(宋)境上,一行凡三、二十人。妇女悉被发,遇中州人至,择端丽者以荐寝,名‘度种’。”文中倭国指的是现在的日本,中州指的是中国,意思是有日本船载着二三十人漂泊在大宋边境,船上的妇女都披散着头发,看到中国的帅哥之后,就主动献身,她们把这种行为成为“度重”,其实就是借种生子的意思。

从唐朝开始,日本就不断地有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中原文明,当时他们以会说汉语、会写汉字为荣,但这可能都比不了儿子生父是中国人。

强盛时期的回鹘

宋朝人洪皓写的《松漠纪闻》中记载:“回鹘自唐末浸微,本朝盛时,有入居秦川为熟户者。女未嫁者先与汉人通,有生数子年近三十始能配其种类。媒妁来议者,父母则曰,吾女尝与某人某人昵,以多为胜,风俗皆然。今亦有目微深而髯不虬者,盖与汉儿通而生也。”意思是回鹘(即回纥,他们来回改名字)在宋朝是已经比较衰微,有的定居在秦川,回纥女子出嫁之前基本上都先和宋人“私通”,然后才能嫁的出去。

宋朝人踢足球

媒人来提亲的时候,回纥父母就会自豪地说我女儿曾经和大宋某男子同居。这种情况太过普遍,导致很多回纥出现了很多长相奇怪的混血儿。

宋朝人打高尔夫

除了娶媳妇容易,宋朝人出国也很受欢迎,比如高丽:“是宜高丽人迎绍之日,倾国耸观而欢呼嘉叹也!”;比如爪哇:“中国贾人至者,待以宾馆,饮食丰洁。”

靖康之变导致宋室南迁、北宋灭亡,深沉刺痛汉人的内心。押解至东北的赵宋宗室上千。后来后金满族第一大姓“伊尔根觉罗”据《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又作“宜尔根觉罗”、“民觉罗”或“伊尔根”,满语“民”的意思。其汉姓为“赵”(也有“佟”、“顾”、“伊”、“萨”、“公”、“兆”、“曹”、“包”、“哲”、“席”等)。《黑龙江志稿·氏族》载:“觉罗者,传为宋徽、钦之后。”清代满文创始人噶盖之裔汉姓“赵”,尚书顾八代之裔汉姓“顾”,副都统萨哈岱之裔汉姓“萨”,大学士伊桑阿之裔汉姓“伊”。不排除有满州望族是宋皇室后裔。

中国妇女的节烈论,从“靖康之难”开始被宋代道学家所注重。因为北宋后宫嫔妃、宗室妇女全部被掳往北方为奴为娼。这个耻辱使道学家们舍弃了北宋时期重生存轻贞节的观念,转而大力提倡妇女舍生命保贞节。由于当时的环境,这种观念也逐渐被士大夫们所接受。到了明清之际,女性殉节的贞节牌坊日益增多,在生存与贞节之间,女性们只能选择后者。

中国历史上的宋朝三百余年中,最令宋人刻骨铭心的事件,必然是靖康之耻了。北宋原本是想和金国联盟,灭了辽国并收回燕云十六州。北宋宣和二年(年),宋、金两国结成海上之盟,协议金攻辽中京,而宋攻辽燕京,事成之后,燕云十六州归宋,宋需将本来献给辽的岁币转献给金,而辽的其余国土亦归金。

可是在这场联合作战中,已是穷途末路的辽军在金军面前不堪一击,但面对宋军却能连连取胜,金军见此,更加认清了宋朝的腐朽和宋军战斗力的弱小。在攻克燕京后,金军便不愿意遵从先前盟约,更是借机挑起事端,顺势进攻北宋,年金国以张觉事变为由攻宋,此后几年攻宋战事不断,年4月,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回合回顾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1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2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3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4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5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6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7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8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9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10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11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12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13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14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15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16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17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18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19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20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21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22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23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24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25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26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27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28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29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30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31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32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33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34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35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36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37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38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39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40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41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42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43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44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45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46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47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48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49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50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51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52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53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54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55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56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57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58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59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60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61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62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63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64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65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66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67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68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69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70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71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72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73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74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75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76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77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78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79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80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81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82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83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84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85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86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87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88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89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90回

评书│刘兰芳《呼家将》第91回

全本精品评书

评书│单田芳《明英烈》全本

评书│单田芳《薛家将》全本

评书│单田芳《隋唐演义》全本

评书│连丽如《东汉演义》全本

评书│刘兰芳《罗马军团消失之谜》第12回

北宋与一带一路

我们知道,以陆路交通为主的丝绸之路的起始点和目的地城市,非汉唐的西安和洛阳莫属。而海外贸易始起的宋代中国,海洋和陆路兼备的“一带一路”中心城市,必然是都城开封。笔者这么讲,有没有佐证之例呢?当然不会空穴来风。

早期陆路的古代“丝绸之路”,输出货物似应以丝绢和茶为主,当宋代的海外贸易繁盛之时,沉重的“瓷器”才便于漂洋过海。故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京华夷辐辏,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增繁盛……工商外至,络绎无穷”。海内外的华夷工商,外至东京开封干什么呢?当然既有经贸活动,也有文化交流。

经贸活动就要有物产基础,就瓷器来讲,虽然南方也不乏龙泉、建州等窑,但北方河南等地的五大名窑窑口更多。至于丝绸,有专家曾认为(北宋前的五代时期)“北方诸道丝织业远不如江南”。然河南大学宋史专家程民生教授的《河南经济简史》以具体史实指出,五代时期的土贡丝织品(含丝布)“江南道有17州凡42种,河南道24州凡43种,河北道20州凡46种。也就是说,即使以土贡丝织品名称而论,”江南道也不比中原腹地多。无疑到了宋代,中原和北方仍为盛产丝织品之地。故不可以今日眼光和观念,贸然推测北方不产丝或少有丝织品。而这些丰产的丝织品、瓷器,必然是以都城开封为中心的商贸活动的主要商品。至于茶叶,确为北方农产品之短。然则,宋代文人杨侃的《京畿赋》对北宋茶叶外贸的情况,有更生动具体的描写:“復有咸平大縣,我宋新建,因紀年以命號,詔將作而營繕。公宇之制,甲于畿甸。中有大川,通闤帶闠。貫都邑而北來,走江湖而南會。何客棹之常喧,聚茶商而斯在?千舸朝空,萬車夕載,西出玉關,北越紫塞”。

他告诉我们,今天称为通许的咸平县,是宋代以宋真宗咸平年号命名新设立的县。为了把咸平县建好,皇帝下旨让“将作监”负责修建,县衙等政府用房,规制比畿辅内其他的老县城都高档。特别是,城里有条大河(今通许南北向的“惠家渠”即其遗迹),环城而过,上游连贯东京,由北而来,向南通江达海流而去。这里“漕运”非常繁忙,河道里船只客来貨往,人声嘈杂。南方茶商的千百只货船,为何常常聚集于此呢?他们早上在此卸空货物,当晚就有上万只车辆从这里装上车,向西送出玉门关,向北送往长城以外。

由此可知,北宋时的蔡河(即惠民河,故至今通许一段仍叫“惠家渠”)北通汴京,南达淮河。皖南、江浙的茶商依靠这便利的水运,将茶叶先运到咸平(通许),然后再走旱路,向西贩到西域,向北运至朔漠。也就是说,开封府的咸平县类似现代的“自由港”,沟通内河外海,充分支撑着东京开封城“一带一路”的国际贸易功能。

可见,宋代开封在当年“一带一路”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见诸文字,而且在开封的社会生活和现存文物信息上都有确切的实证。比如,北宋初年的古犹太人,就是从陆路(西域)或海路(泉州)进入中国,并留住开封,最终融合于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

再如,在开封宋代繁塔的文物信息里,就有鲜明的史证。

第一,在开宝年间,为建造繁塔大量捐钱施物的,主要是福建、江浙沿海地方势力的“平海军节度使特进捡校太师陈洪进”、“捡校司徒前漳州刺史陈文颢”、“前顺州刺史陈(空白)”、“连州刺史任太保”、“扬州节度使钱惟浚”和“建州蒲城县章荣”等人物。可知北宋初即已掌控当时的泉州(平海军)、漳州、连州(广东)、建州(南平)、扬州等沿海地区,奠定了开辟海洋“丝绸之路”的条件。

为建造繁塔捐施者,遍及天南海北到京城来的官员、民众各色人等。诸如,殿直侍卫、县君命妇、教坊乐师、洛京士人、齐州(济南)客商、随州(湖北)僧人、庐州(合肥)民妇、颖州船户、高邮军官、兴元(汉中)随使医官应有尽有。

从地理上,近如陈留、尉氏、西华、太康、洛阳、汝州、陈州(淮阳)、许州、亳州、颖州(阜阳)博州(聊城)、赵州(河北),远如西川(剑南一部)、益州(四川陕南)、淄州、齐州(济南)、昇州(南京)等地人士都参与赞助修建繁塔。

繁塔还有北宋时期“秦州客郭扆施钱四贯文”的一条铭文信息。“秦州(天水)客郭扆”仅捐四贯钱出手不阔,说明他不是高官富商。今天,虽然不得而知天水的郭扆缘何盘桓于京城,但证明了北宋初开封与西部的热络联系。

无独有偶,繁塔铭文还有一条“夏州番洛都知兵马使李光文施”的信息。宋时夏州为“党项”人藩落(番洛),西夏“党项”人的文化遗物、遗迹今天已非常稀少,但直接在开封繁塔上发现,本身就有北宋初期与西夏人文交流的史证意义。

一位秦州客郭扆,一位夏州番洛都知兵马使李光文,在开封的活动史迹,证明了什么呢?因为秦州、夏州等地是古陆路“丝绸之路”的跳板--必经之地,也旁证了北宋时期的陆路“丝绸之路”,也是非常畅通、交流频繁的。

此外,在繁塔碑文信息中,不仅可见到泉州、漳州等海路口岸的节度使、前刺史各地方军政要员在开封盘桓的信息。而且,在佛洞里还存有“交州□□使司马桓”捐施的佛像砖,以及“黎氏八娘”捐施的佛砖。这种地名和姓氏的指向性,都证实宋初开封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福建、两广的海上“丝绸之路”诸门户港口的热络关系。

特别是,在塔身现存块佛像砖中,有许多块“行脚僧”形象的佛像砖。过去人们并不了解他,长期把他视为中国的“唐三藏”玄奘,实际上完全不对。

他“深目、高鼻、厚唇”,一副标标准准的“西域人”面孔,衣着棉、手牵虎,风尘仆仆矢志不渝。他为文化交流而来,没有这种深度的交流,开封繁塔就不可能出现这么多、这么准确逼真的“西域行脚僧”形象。

这块佛砖的形象,对宋代开封在古代“一带一路”中的地位和作用,无疑是具有史证意义的文物。与之相照应的是《宋史》太祖本纪二,明确记载建隆三年三月,宋太祖曾诏“僧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各赐钱三万,游西域。”这说明宋初以佛教为媒的国际文化交流,为官方所重视和鼓励,这种交流,又是伴随古代的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开展的。

开封繁塔的这种历史信息或实证,说明今天的“一带一路”举措,确如学者所言是“一个备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dazx.com/jdxxw/766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