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林芝。新华网达娃摄 西藏 “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 占据中国国土约1/8的面积 这里离太阳最近 也是最高、最苦、最险的地方 有这样一群新华社记者 一直都在这里 ...... 年2月1日,西藏分社社长段芝璞(右一)采访依根索村党支部书记托赞(中)。(新华社记者索朗罗布摄) 上面这张照片 是很常见的新闻采访场景 构图、画面、人物 看起来并没什么特殊之处 但,它的拍摄地点很特殊 是在世界海拔最高县—— 西藏双湖县雅曲乡拍摄的 海拔是米 年5月22日,西藏分社记者张京品(左二)、格桑边觉(左一)在中国海医院——医院采访。(新华社记者周锦帅摄) 年5月21日,西藏分社记者王沁鸥从珠峰登山大本营徒步前往海拔米的前进营地。(新华社记者孙非摄) 上面照片里的景色看起来很酷 普通人应该很难见到 是电影中才会出现的景色 照片里的女记者 正从珠峰登山大本营 徒步前往前进营地 海拔是米 年5月22日上午,西藏分社记者王沁鸥(左)、孙非(中)在海拔米营地进行直播报道。(罗布摄) 年8月1日,西藏分社分党组成员、总编室常务副总编辑罗博(右一)、副总编辑张京品(左二)在平均海拔米以上的阿里地区札达县萨让乡采访。(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上面这个画面看着挺亲切的 像是几个老乡开车开累了 下车围坐在地上聊聊天 他们所在的地方是 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萨让乡 有一个广为流传着的说法 “远在阿里,苦在那曲” 这里即便到了六七月份 依然大雪纷纷、棉袍加身 因为极度高寒缺氧 这些地区通常有另外一些更为形象的称谓 “生命禁区” “人类生理极限试验场” “魔鬼都不愿去的地方” 平均海拔是米以上 年12月6日,西藏分社记者李桢宇在日喀则桑珠孜区海拔米的电网建设现场采访拍摄(新华社记者侯捷摄) 年8月27日,在海拔米的当雄县廓琼岗日冰川下,西藏分社记者孙非(右)正在进行拍摄。(新华社记者王沁鸥摄) 平均海拔米以上是什么概念? 我们大多数人 生活在海拔米左右的地区 在海拔米以上的地方 很多人会出现 头痛、失眠、疲倦、呼吸困难等身体状况 ...... 平均海拔米以上的地方什么样子? 氧气可能不到平原地区的一半 每年冬季大雪封山半年之久 最艰苦的地方 没电没网、没供暖、没上下水 ...... 摄影设备会“高反” 电脑会“高反” 汽车也会“高反” 它们变得迟钝、机能下降 年4月9日,西藏分社记者陈尚才(左一)在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楚鲁松杰乡挂职期间,在巴卡村巴角组采访。(洛桑云旦摄) 年10月22日,西藏分社记者普布扎西在雅鲁藏布江堰塞湖报道前线发稿。(昂翁彭措摄) 平均海拔米以上的地方 人烟稀少 其中有这样一群新华社记者 他们仍然在采访、写稿、拍摄、记录 ...... 甚至在海拔多米的地方 在海拔多米的地方 也是如此 年10月17日,西藏分社记者张京品(右一)在昌都市江达县波罗乡采访参加金沙江堰塞湖救援工作的医护人员。(新华社记者刘东君摄) 新华社记者说 “储备米粮,制作风干牛肉,萝卜、白菜、土豆‘老三样’配牦牛肉,这就是我们过冬的基本食物。”新华社记者说 “在两所商店物资卖光的情况下,我开心地喝完了3袋过期奶粉,1箱过期饮料,吃完了半箱过期方便面,在乡政府周围捡烟屁股抽。”年10月20日,西藏分社记者薛文献(右二)、张京品(右三)、旦增尼玛曲珠(右一)在西藏林芝市墨脱县墨脱镇玛迪村临时救灾安置点帐篷内采访受灾群众。(新华社记者刘东君摄) 新华社记者说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西藏人,我也遇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眼冒金花、呼吸困难、脚步沉重。”新华社记者说 “经常偏头痛、拉肚子、流鼻血,常常夜半醒来无法入眠;强烈的紫外线晒伤了脸,全脸发烧、灼痛、脱皮,4个多月不能洗澡,全身酸臭。”年6月27日,参加科考报道的西藏分社记者薛文献在龙匣宰陇巴冰川雪地上爬行,雪下是冰河。(扎旺摄) 新华社记者说 “徒步两天攀至海拔米的珠峰前进营地,在山上一度出现幻觉,下山后双脚被水泡填满。”新华社记者说 “在海拔米插着吸氧管写作,在海拔米拔掉吸氧管就能采访、出镜,是工作常态。”年11月17日,完成金沙江堰塞湖抢险报道后,回拉萨途中,报道组成员疲惫地在车上睡着了。(新华社记者坚赞摄) 新华社记者说 “尽管很艰辛,甚至很危险,但走过的这些路,经历的这些事,夯实了我作为新华社记者的基石。”新华社记者说 “在高海拔地区践行‘四力’,就是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英雄气慨,但吃苦不是目的,拿出优秀的作品,才有意义。”年1月28日,新华社西藏分社记者周健伟(左三)、张京品(左一)、白少波(左四)在海拔最高的那曲市安多县气象局采访。 于是 他们去了西藏最偏远的村庄 住在西藏最复杂的村庄蹲点 去了“天下第一气象局” ——安多县气象局 去了世界海拔最高有人值守火车站 ——安多火车站 去了青藏铁路海拔最高、养护难度最大的 唐古拉线路车间等地 去了很多多年来 甚至没有记者涉足的地方 年9月3日,新华社西藏分社副局级编委罗布次仁踩着泥泞路到西藏墨脱县基层采访。(新华社记者张汝锋摄) 年8月17日,西藏分社记者洛登(左)在拍摄西藏环保主题视频时,与护林员一起走进藏东密林深处,体验式采访护林员一天的工作。(新华社记者坚赞摄) 他们还去了 中国海拔最高的乡——普玛江塘 走遍了中印边境一线0多公里 建立了中印边境影像库 他们为“攀登路线堵车”“登山者丧生”等 舆情热点提供最真实的信息 他们在洞朗事件等特殊战役性报道中 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 ...... 最深刻的新闻 一定在最难忘的战场 用生命换来的作品 一定会有生命 在平均海拔米以上的地方 新华社记者来了也扎根了 他们笔下的字 带着“酥油香、糌粑味” 年5月23日,西藏分社记者何程(右一)在我国海拔最高的县双湖县(平均海拔米)采访牧民。(新华社记者周锦帅摄) 因为 他们和当地人一样生活 捡牛粪生火取暖 爬楼顶扫雪 发电抽水洗衣服 睡藏式沙发 沾辣椒吃生牛肉 喝酥油茶吃糌粑 ...... 年2月20日,西藏分社记者坚赞在冰封的纳木错湖边拍摄牧民冬日生活。(新华社记者洛登摄) 在平均海拔米以上的地方 有这样一群新华社记者 无畏艰辛也不怕吃苦 他们走了很远的路 到了很多未曾报道过的地方 如果问他们怎么历练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他们眼里有高原上的风景 脑海中装下了藏族人民的故事 他们脚踩进没膝的大雪里 笔下的文字温暖了无数人的心 ...... 年6月27日,西藏分社记者索朗罗布在龙匣宰陇巴冰川雪地里爬行,雪下是冰河。(新华社记者薛文献摄) 他们只是“新华社记者”中的一小部分 关于新华社记者的故事还有很多 他们常常忙着记录时代、记录他人 却忘了提笔也写写自己 来源:新华网 策划:刘刚 监制:刘洪黄林昊 作者:梁甜甜编辑:谷朋 校对:赵冰 致敬!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dazx.com/jdxxw/564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