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敏/文,来自《西藏日报》 昌都 昌都,高山林立,峡谷纵横。地理环境的制约,阻碍了昌都的发展。长期以来,贫困成了昌都的代名词。近年来,昌都人民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飞跃。 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昌都市主动出击,打破惯性思维,采取超常规思路、超常规举措、超常规力度,因户因人施策,与时间赛跑,向贫困宣战,消除贫困、实现全面小康正稳步推进。 1、易地搬迁拔穷根在昌都市洛隆县孜托镇阿托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时,这里机器轰隆,人人争分夺秒,个个聚精会神,只盼安置点早日建成。为了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洛隆县委副书记、县长群泽巴登亲自在此蹲点“督战”。 阿托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施工现场 “安置点占地面积亩,可以解决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人的易地安置问题。” 群泽巴登 告诉记者 工程自今年3月开工以来,一直遵循“六靠”“五方便”的工作原则,把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还配套建设了幼儿园、卫生院、菜市场及活动广场等服务设施,目的就是要让搬迁群众住得稳、留得住,让他们远离恶劣的生存环境,远离贫困。 群泽巴登说阿托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是昌都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一个缩影。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昌都市坚持以促进贫困区域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主题,以根本改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为主线,把特殊贫困区域确定为主战场。安置点建设严格遵循“六靠”“五方便”“两避让”“八到农家”“七新”等要求。据了解,昌都市第一、二批扶贫搬迁安置点共个,户、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截至目前,已开工建设个,开工率94%。 2、文化遗产助增收 波罗乡 走进昌都市江达县波罗乡农牧民手工业合作社时,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朗加正在认真地教学生木刻技艺。 朗加正在木刻 波罗木刻是当地有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过去,这一古老技艺并没有让他们富裕起来,作品没能转化为商品,只能孤零零地呆在角落里沦落为“艺术品”。 今年,在市、县两级扶贫办的帮助下,投资万元成立了农牧民手工业合作社。朗加义不容辞当起了负责人,他说:“我一定要用技艺帮乡亲们走上‘富裕路’,摘掉‘贫困帽’。” 在市、县两级扶贫办的帮助下,他们的产品销到了昌都市里,销到了首府拉萨,走出区内,远销四川,并且还走进藏博会,为更多的人所青睐。一年下来,有多万元的收入。 国家级非遗文化:藏族雕版印刷技艺“波罗古泽刻板”制作技艺走进藏博会 现在,合作社共有41名工作人员,其中38人来自贫困家庭。除木刻外,朗加还教授藏香制作和藏纸制造。“只要他们愿意,无论男女都可以来学,都可以来合作社工作。”现在,朗加一心想的是让更多的群众掌握技艺,靠技艺走上富裕路、脱贫致富,门派秘密、传男不传女等“古训”在他看来已经不再重要了。 今年23岁的曲扎是江达县波罗乡冲桑村的贫困户。跟随朗加学习波罗木刻技艺已经一年多。 “我现在还不熟练。刻一块经版要5天时间,熟练的师兄1天就可以刻出来了。” 曲扎对记 者说 像曲扎这样的学徒工加上计件工资,一个月能有元左右的收入。“出师后,就不同了,—元不等,全凭个人能力了。” 朗加告诉 记者 3、特色产业帮致富 产业脱贫是昌都市打的一张重要特色牌。藏香猪、藏香鸡养殖在昌都市很多地方都形成了规模。卡若区俄洛镇俄洛村康巴藏香鸡养殖基地内,藏香鸡遍地,鸡蛋满箱,让群众欢欣鼓舞。该基地共解决了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3人的就业问题。 卡若区果洛村藏香猪养殖场 江达县波罗乡古色村藏香猪养殖基地内,藏香猪满地跑,个个膘肥体壮,让贫困户看到了年终分红的希望。 洛隆县洛宗特色产品开发公司日前,记者走进洛隆县洛宗特色产品开发公司展览室时,琳琅满目的糌粑产品让记者目瞪口呆,种类有23种之多。 由于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洛隆糌粑产品虽好,但却难以远销。可就是这样,洛隆糌粑产品一年也有万元的收入,解决了22人的就业问题。 群泽巴登 告诉记者 相信,随着公路修通后,会有更多的人认识洛隆糌粑,公司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会解决更多的人就业,帮助更多的人致富奔小康。 群泽巴登说 脱贫攻坚战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是昌都大地最响亮的口号。 “‘十三五’期间,昌都市将脱贫3.46万户、17.05万人,今年计划全市脱贫4.03万人。在脱贫攻坚战中,我们大胆创新,提出了‘五加n’工作模式,如今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保障兜底脱贫、生态脱贫等工作已全面启动,相信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昌都市扶 贫办党组 书记常红 强信心十 足地说 赞赏 长按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大使白癜风医院的最好治疗偏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