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2/2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多拉向本报记者讲述自己成长的故事

今年66岁的多拉是一个清癯消瘦的老人,待人和蔼热情。他翻出过往的老照片,把过去的一段段人生和工作历程娓娓道来,语气平和中透着自信和情感;他拿出厚厚一摞个人荣誉证书,细数每一次的获奖经历,脸上掩不住地兴奋喜悦。但是,多拉一谈起解放前的旧西藏,他的神情就变得严肃起来,甚至有些不怒自威。

农奴子女早当家当上汽车驾驶员

“那时候的西藏是封闭、野蛮、残酷的社会”,回忆起民主改革前的西藏时,多拉老人语气非常沉重。他年出生于日喀则的农奴家庭,那时只有官家、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三大领主的子女有受教育的权利,普通农奴吃不饱穿不暖,连最基本的人身权都没有。

多拉说,那时西藏普通农奴大多数都租种领主的土地,生活过得很艰苦。每年10月份收获青稞,交租之后,只剩下少量粮食养活全家。到了转年夏天,人们就开始忍饥挨饿,吃了上顿没下顿,只能靠借领主的高利贷生活。这样年复一年,农奴的生活负担很重,生计难以为继。

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百万农奴开始享受各项基本权利,过上幸福生活。年纪尚小的多拉也如愿以偿上了民办小学,得以接受教育。这段受教育的经历成为多拉一生的财富。年,多拉参加工作,通过统一招工当上了县通信员,跟随领导去各地参加“三大教育”活动,这让多拉开阔了眼界,对革命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年5月,西藏自治区交通厅招募多名汽车驾驶员,那时藏族驾驶员寥寥无几,报名主要面对农牧民,但多拉自告奋勇报了名。当时西藏交通条件很差,地区之间交通不便,基本靠步行,因此汽车驾驶员是当时很时尚的职业。受过教育、又参加过革命工作的多拉很有优势,于是经过一年培训,他就在昌都运输公司当上了一名光荣的驾驶员。

川藏线艰险十年安全驾驶创纪录

六七十年代,内地和西藏之间、各地区之间的运输任务很重,多拉驾驶“大解放”主要跑成都到昌都、昌都到拉萨的川藏线。当时的川藏线出了名的道路艰险,简陋的土路车开起来暴土扬长,视线不清,且道路狭窄,错车困难,山高坡陡。驾驶员行驶在这样的路况上,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一不留神就会出危险。运输车队经常有驾驶员出车祸受伤,甚至车毁人亡。

让多拉印象最深的是川藏线上的三座大山:达玛拉山、矮拉山、雀儿山,翻越这些大山是每个驾驶员的噩梦。达玛拉山、雀儿山都是海拔米以上的大山。达玛拉山山高路陡,夏天大雨过后,道路一片泥泞,车轮不断打滑,必须带上防滑链才能勉强通过;雀儿山山高多雪,4月份山顶上还降下大雪,经常大雪封山,车辆在大雪的窄路上无法错车,就只能在山顶上等着路况条件好转,有时一等就是三天三夜。多拉就躲在驾驶室里,饿了啃几口干粮,渴了就抓几把雪塞在嘴里。晚上驾驶室里彻骨寒冷,实在冷得受不了,就拿喷灯烤烤脚,稍微暖和一下身子。多拉至今还患有严重的关节炎,病根就是那时开车落下的。

条件虽然艰苦,但当时就是一门心思考虑如何把货物安全送到目的地。为了让进藏物资能够安全送达,多拉摸索出很多安全运输经验。矮拉山海拔虽不高,但道路艰险,在那里的高山峡谷地带开车最容易出事故的因素就是错车,因此多拉就改变运输作息,他往往白天休息,夜间开车。夜间车辆少,所以错车机会少,精神也更加专注,虽然天黑视线不清,但多拉凭借着多年的路况经验,每次都能把货物安全送达目的地。他从事驾驶工作10余年未出重大事故,创造了纪录。

压力变动力经受市场洗礼闯难关

由于表现突出,多拉逐渐受到了领导的器重,他历任运输公司分队副队长、大队副队长、大队长。这一阶段,正值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运输公司也向市场化转变。首当其冲的就是伴随着运价适当上调,运输补贴全面取消。当时计划内指令进藏物资的运输任务仍然很重,但出藏物资不足,车队出藏往往空驶。这样的放空单边运输成本很高。时任运输公司汽车三队大队长的多拉在油料、材料上加强管理,想方设法降低成本,将成本严格控制在0.17至0.18元每吨/公里,以增加经济效益。

当时汽车三队有多名职工,分四个分队,每队50多辆车。以往计划经济时代运输公司只管运输,那时为了增加出藏物资的运输,减少空驶,应对其他运输公司的竞争,多拉还要四处奔波,打听、联系哪里有内地需要的木料等物资。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在昌都、扎木等地联系到了稳定的木料供应,终于使运输实载率达到了75%以上,还略有盈利。汽车三队在运输公司的六个大队中经营状况最为突出,在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受到了表彰。“这是我一生中承受压力最大的一段经历,经常因为汽车空驶而睡不着觉,但闯过难关,这也是我感到最为兴奋的时光”,多拉回忆说。

在担任昌都运输公司副经理,昌都交通局第一副书记、第一副局长时,多拉仍然延续了热忱的工作状态。特别是担任西藏自治区总工会昌都办事处主任后,多拉创造性地开展工会工作,他多方筹资多万元,建成了“职工之家”、“职工活动中心”等两大项目,昌都职工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开展各项活动的场所。他还广泛开展帮扶企业困难、下岗职工的活动,每逢节假日为建材企业、运输企业送温暖活动总少不了他的身影,并多次受到全国、自治区和地区表彰。

老同志建设新西藏仍然发光发热

多拉回忆说,解放前的昌都只是一个以都都卡市场为中心的小城镇,仅有户人家,聚集了人口,建筑都是土木结构,很简陋。到了六七十年代,昌都发展很快,受益于“三线建设”,这里聚集了上万名技术干部和工人队伍,水电厂、水泥厂、糖厂、化肥厂等厂矿企业相继建成,城市中心也新建了十多座砖木结构的多层建筑。当时的西藏人都愿意到昌都来工作生活,流传着“昌都牛肉酥油多,电力足,物产资源丰富,气候好,离成都近”的说法。

近年来,昌都建设再度提速。能源方面,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正在开发建设,大小水电站星罗棋布,太阳能、风电等进入普通百姓家,使乡、村、寺都通上了电;教育设施、医疗条件都大为改善;昌都城市面貌为之一变。在多拉熟悉的交通领域,昌都境内多条国道省道不断改扩建,通县通乡油路、通村通寺道路也在加快推进,甚至高速公路也即将建设,以昌都为中心,公路网络基本形成。

多拉说,原来从昌都到成都走川藏公路要5-6天,现在只需要两天;原来从昌都到拉萨需要4-5天,现在只需要一天半。和当年相比,现在的路况大为改善,都是平整的柏油路,路面加宽,错车不再困难;有的山脉开凿隧道,坡度变得平缓,弯道也减少了。新旧对比,就像天堑变通途。

多拉退休后,仍在为昌都的建设事业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他连续三年到江达、贡觉、类乌齐等地下县督查调研,撰写调研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建议和依据。他一口气列举了昌都60多项支农惠农政策:种粮有补贴,种菜有补贴,买农机具有补贴,买化肥农药有补贴,建农舍牛棚有补贴,养牲畜有补贴……多拉说,如何把这些好政策落到实处,让农牧民真正得到实惠,我们这些老同志下去实地调研,能起到督促落实的作用。

记者手记

知识改变命运

听多拉谈学习成长经历,让人感动的同时,不仅感叹:当下社会,只要有知识和学识,有本事,就能找到用武之地。多拉说,我上进心很强,有责任感,有事业心,干一件事我一定要干好。但是只有这个精神不行,还得有广泛的知识面和深厚的文化素质。担任干部后,我体会最深的就是,需要很好地学习文化知识。

确实,新西藏培养了多拉,让他有机会读书,从旧西藏的社会底层,一步步走上了新社会的领导干部岗位。他上过民办小学,为参加革命工作积累了一定文化知识;工作后参加驾驶员培训、上过党校、文化补习班,除了政治理论学习,还学习了经济、法律、科学、社会、生态、文化、医疗、卫生知识,他如饥似渴地自学成长,工作实践中活学活用,终于有所进步。可以说,知识改变了多拉的命运。现在的多拉,虽然已经退休,但仍然继续学习研究,发挥自己的专长为社会作贡献。

民主改革和改革开放为西藏腾飞插上了翅膀,多拉也在昌都的巨大变革中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从贡献和付出的收获中找到了他的人生价值。

(编辑:夏怡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dazx.com/jdtq/666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