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人用心对待每一扇门、每一扇窗和每一堵墙,那份精雕细琢的态度,让人动容,它简单古朴、原汁原味。 藏式特有的民居风格,是对历史的传承。在时光中,发展着自己的建筑范式,又在时光中,恪守着古老的栖息方式。 在甘孜州境内的川藏公路南北两条线上,纵横着千里雪域山峰。 千百年来,这里的藏族等少数民族散居在这些崇山峻岭之中,由于自然条件的特殊,使得这里的民居与这里的地理环境相融一体。 他们用大地的夯土、峻山的石头和森林的树木,筑起一个个别具特色的居所,并渐渐地将他们对生命的信仰、审美和色彩也加入到这些民居建筑之中,使得这片大地上的风景如歌如画…… ? 湛蓝天空下,红檐白墙的藏式建筑,像谱了一曲雄浑的“红白蓝”交响曲,等待着懂得的人静静聆听。 这些民居外表主要由棕白两色构成,白色的屋顶,白色的主墙,木结构处多用棕色颜料染涂,其间配以红色、蓝色图案,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辉映下,仿佛幻化成妙不可言的积木图案。 ? 川藏线上的木制民居:“崩科”式建筑,木头架起来的房子。 康北藏区最具地方特色的民族建筑,俗称“崩科”。其建筑学名为井干式建筑,又称木楞子建筑。 崩科的形式分两种,一种是以夯土或砌石为主,在其上象征性的架上一两间崩空的土木或石木结构形式;一种是以整原木架就的全木结构形式。 主要分布在川藏北线上的道孚、炉霍、甘孜、德格和西藏的江达一带,其中尤以道孚和德格两地的全木结构“崩科”最具特色。 ? 德格崩科式民居:一座依山而建的高原建筑 马尼干戈是进入德格后的第一个小集镇,由于这里海拔高、气候严寒,“崩科”式民居低矮了许多,而且多为单层式,如“火柴盒”似的。 但你可别小觑了它,这些看起来并不起眼、显得过于简单的“崩科”式民居,从它的身上,可以感悟到青藏高原上多姿的“崩科”式民居早期雏形的影子。 真正的德格“崩科”式民居的典型建筑,需要翻过海拔米的“飞鸟也难上山顶”的雀儿山,进入金沙江大峡谷后才能看到。 这些民居旁边都有一个较高的、多格的用圆木架起的支架。春夏之际,这个空空的支架上间或有一些鸟雀驻足,但要是到了入秋时节,支架上则会满满地垂挂着畜草或青稞。 德格是康巴文化的中心,而德格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庆镇和坐落于更庆镇被誉为“雪山下的藏族文化宝库”的德格印经院是德格文化的突出代表。 或许是因为那里的文化积淀十分厚重,更庆镇的“崩科”式民居和乡村民居一样,依然更多地保持着它的早期风貌和传统。 德格地处深谷,民居皆依山势而建。重重叠叠依山而建的民居,给人一种扶摇直上的感觉。由于地势所限,这反而促使德格“崩科”式民居在空间布局上发挥得更自由。 在层数上,或二层、三层不拘;在阳台的取位上,或居中或置边,随主人的意愿而为。窗框呈外八字形,一般要雕凿二至三道图案,如蜂巢、串珠、莲瓣等,并且着彩,透露出一种华美的气息。 德格“崩科”式民居的厅室多居中,厅室外部使用排面,在排窗之下,则用木板拼装成方形隔板,隔板上的装饰色彩多以红、黄、蓝相间。这在其他地区是极少见的。 这或许是当地藏族“崩科”式建筑的一种民俗的约定俗成,抑或是带有某种特定含义,却给人们一种神秘之感。 ? 广袤的川西高原, 一望无垠的绿色和天空圣洁的蓝。 独具特色的“崩科”式民居, 以及生活在这里的淳朴快乐的人们, 都在等待您的到来。 完 图文素材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赞赏 长按北京中医治白癜风医院治白癜风上海哪家医院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