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藏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一个叫“灵”、“灵卡”、“灵国”(今写为“岭”)的地名,关于此事也拥有很多的疑问。 “灵”地到底在哪里?“灵”地有什么传说和遗址? 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些问题的事实真相,年7月、年8月、年8月本人先后三次实地考察了古灵国遗迹。 一位考古学家寻找古灵国遗址温教授绘制的古灵国遗址示意图 年7月23日,本人带领甘孜州特邀专家中国著名佛教考古学家温玉成教授一行的蒙古史迹调查组,翻越川藏线上著名的雀儿山,经玛尼干戈前往德格县俄支乡。此次主要目的就是为找寻古代灵国的国都以及元朝在此设立的朵甘思都司和明代的赞善王王府的具体位置。 俄支乡比邻石渠县和德格县交界的邓柯地区(古称“邓麻”),天空蔚蓝,景色秀美,古老的土地时不时刮起带着晴朗味道的大风,预感告诉我们,寻找古代灵国的答案或许就在这里。 作者在康巴文化研讨会上介绍古灵国遗址考察情况 温教授在俄支寺鉴定格萨尔时期文物 《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灵国的地理位置 “上海复旦大学谭其骧(~)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唐代吐蕃地图(公元年)中明显标记了‘灵’地,‘灵’这个地名在唐朝时就已经存在,并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唐代岷山以西的生羌首领叫董哥罗,在邛崃山以西的东女国等八国中的哥邻国、弱水国、咄霸国、东女国、悉董国的国王也都是董姓(或汤姓),这些都进一步说明灵国的势力在向东推进。吐蕃灭亡后各部落分裂,灵国便更加强大起来,成为灵·格萨尔王诞生的历史背景。”温玉成教授在考察中谈到。 从历史上看,俄支从唐代之前到唐、宋、元、明等各时期都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考察组在考古过程中发现了一处俄支寺周围的遗址,这里有多处古城墙遗址,规模较大,俄支寺本身的建筑风格也不完全是寺庙,明显看得出有宫殿的痕迹,该寺佛法殿的望板全是弓箭所制。古城墙遗址里曾出土过许多唐宋时期牦角组成的祭祀文物,该寺还收藏了一批格萨尔时期的头盔、长矛、刀、皮制鱼鳞甲等11至12世纪的珍贵文物。其中一件文物叫鉞,年代大约为南北朝至唐代时期,非常珍贵。 俄支寺收藏的唐代钺(yuè) 俄支寺收藏的格萨尔时期头盔 俄支寺收藏的元代文物 在两汉时期,在金沙江上游两岸存在着一个强大的多弥部落,他们曾和汉地有过接触。《北史附国传》中称他们为当迷,在松赞干布向东北方向进军消灭白狼、吐谷浑的过程中,与多弥部落结成了军事同盟,在此后吐蕃与唐朝的战争中,多弥部落成为吐蕃东北的军事基地,多弥部落的董姓也成为了吐蕃四大姓之一,此后到九世纪多弥部落建立了自己的灵国。 一片瓦当解密朵甘思都司元帅府遗址古灵国老城墙 在俄支乡政府吃晚饭时,有一个老乡告诉我们,几年前在绒果寺的附近挖到过完整的瓦当,上面有五个佛塔,制作非常精美。这话引起了温教授的注意,寻常老百姓的瓦当不可能有如此工艺。 仁青顶挖出元代瓦当 俄支仁青顶出土的元代瓦当 瓦当出土的地方叫仁青顶,离俄支寺只有两、三公里处,离我们所在的绒果寺很近。第二天,乡上组织了几个年轻人,在瓦当出土的地方开始尝试挖掘,果然出土了很多残缺的瓦当和瓦片,其中有一个瓦当,比较完整,瓦当制作很厚实,上面的佛塔也很讲究,考古专家认为,这个地方以前可能是官府所在地,这应该就是朵甘思都司(藏文“多康”意为安多和康巴)所在地。俄支的次洛堪布告诉我们,俄支寺遗址在历史上规模很大,据前辈们介绍,该寺的东南西北各有米的古城,中间为(现在的俄支寺所在地)灵国国都遗址,周边还有“茶叶条状”的三个古城堡。分别叫甲卡仁莫、甲卡目波、甲卡须莫。 元代朵甘思都司元帅府地理位置 据汉文史料记载,公元年忽必烈南下灭大理时,西路军经过这里,招降了岭葱土酋家族,在这里设立了朵甘斯田地里管军民都元帅府,也就是朵甘思都司。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三国时期(公元——年)也标注这里是灵国最早的城市。元代在这里设立了“朵甘思田地里管军民都元帅府”,后来变成了“朵甘思元帅府”,设正三品达鲁花赤一员,元帅一员,隶属“吐蕃宣慰司”(见《元史·百官志》)。元代称俄支为“灵卡”(意为白色灵国)。 “甲卡仁莫”古灵国遗址所在地 一片瓦当解密朵甘思都司元帅府遗址明代赞善王府地理位置 绒戈寺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是在一个小山包上,周围有一条小河围绕,形成天然的军事堡垒,易守难攻。 我们考察俄支乡绒戈寺时,寺院正在进行维修,我们在废弃的旧房梁堆里发现了明代初年彩绘佛像及云字头图案,在一座小经堂中也保存有明代初年壁画。温教授从这些特征来分析推断,这里应是曾经的明代赞善王王宫。赞善王是明朝中央政府在藏区册封的五大世俗王之一。(明代在藏区分封的“五大世俗王”是:赞善王(在灵藏),阐化王(在烈伍栋),护教王(在馆觉),阐教王(在必力工),辅教王(在思达藏)。寺院的喇嘛说:这里以前是岭葱土司的官寨(岭葱土司是灵国的延续,根据岭葱家谱的记载,从灵·格萨尔的父亲生蓝延续到去世不久的岭葱土司旺青道登朗甲已经相传了22代,从多弥氏族到现在已传64代。 绒戈寺明代时期的绘画 镶嵌在俄支格萨尔老庙墙体上的生铁弓 据《明史·西域传》记载,永乐皇帝于年封著思巴儿监藏为赞善王。并把俄支称为“灵藏”。据《明史·西域传》记载,第一代赞善王是著思巴儿监藏(?——年);第二代是南噶监藏;第三代是班丹监挫(年袭封);第四代是塔儿把坚粲(年袭封);第五代是南噶坚粲巴藏卜;第六代是端竹坚暂(嘉靖年间以后记载不详)。明代末年,蒙古固始汗于年率军南下康区,第七代德格土司与蒙古人结盟攻杀了白利土司,从而取代了岭葱土司的统治地位。 从上述历史中可以看出,多弥部的灵国从九世纪到十七世纪一直统治着金沙江上游广大地区(包括今玉树、江达、石渠、德格、白玉等广大地区)。 俄支绒戈寺古遗址 一批文物再次考证格萨尔时代德格白亚寺收藏的格萨尔时期头盔和盔甲 甘孜州蒙古史迹调查组先后四次考察了甘孜州的德格、白玉、邓柯、甘孜、炉霍等地,发现一批格萨尔时期的头盔、藤盾、长矛、皮制鱼鳞甲等11至12世纪的珍贵文物。 “格萨尔王戎马一生,扬善抑恶,弘扬佛法,传播文化,成为藏族人民引以为傲的旷世英雄,但很多‘格学家’往往用神奇的传说和故事掩盖了历史的真实性和格萨尔王的英雄本色,应当用实地田野和考古学确认英雄格萨尔王的历史真相。”温玉成教授说到。 白亚寺收藏的格萨尔时期文物 白亚寺收藏的长矛 德格白亚寺收藏的的盾 年8月,温玉成考察完德格印经院等地后,又专程来到德格白亚寺附近的一处残墙断壁。该寺院的登真喇嘛介绍,此地据说是格萨尔30个大将之一的亚查阿登大将遗址。寺院大殿斜对门的二楼上有一个古老的蹦空(四墙原木的房间),里面收藏有头盔、长矛、皮制鱼鳞甲等文物。“白亚寺收藏的云片状组合头盔可以调节大小,比北方民族一次性铸造头盔设计更加先进。在邓柯发现的邓玛大将的头盔与宋代将领的头盔类似。这些文物的产生年代基本断定为宋代,也就是格萨尔时期,西藏阿里地区的古格王国也出土过类似的藤盾”温玉成教授介绍到。 随后,在德格龚亚寺(格萨尔大哥甲查遗址)、格萨尔纪念馆、俄支寺、嘎拖寺以及邓柯邓玛大将纪念馆也发现了同类头盔及盔甲、长矛等文物。 旦麻纪念馆收藏的旦麻大将军头盔 德格龚亚寺甲查大将遗址 一组古壁画掀开灵国厚重文化的面纱老寺院垮塌后发现了老壁画 年4月,德格县俄支乡的一座老寺院屋顶突然垮塌,里面发现了多处壁画。本人得知此消息后,立即联系该寺堪布泽仁多吉,并把堪布提供的相关壁画图片转发给中国著名佛教考古学家温玉成、西南民族大学教授、著名唐卡艺术家根秋丁孜,民间唐卡收藏家根秋扎西、罗布,著名画家耷·曲培、亚马泽仁等专家对壁画进行鉴定。并于年8月10日,专程前往俄支寺用镜头记录了这组古老壁画。 老壁画之一 老壁画之二 当地著名学者洛珠彭措认为,这组壁画历史悠久是甘孜州内现存较早的壁画之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十年前我亲眼目睹过俄支寺的这些壁画,很多本地喇嘛都不知道老寺庙里屋还有壁画,此组壁画非常古老,用笔细致流畅,用色饱满艳丽,具有老噶当派的艺术风格,感觉非常珍贵,当时我建议寺庙负责人不要轻易维修。”洛珠彭措说。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著名唐卡艺术家根秋丁孜认为,这组壁画的部分年代较早。从莲花座、宝伞、装饰画等初步判断,一部分是14至15世纪左右的,一部分是17世纪左右的。著名唐卡收藏家根秋扎西、罗布和四郎扎巴都认同壁画年代为15世纪左右(明代)的说法。 中国著名佛教考古学家温玉成也及时回应了对俄支寺壁画的看法。“看了全部壁画的图片,大部分(彩色变黑的大黑天、黄财神等等)是明代的。部分是清代补画的。佛、菩萨面相下巴尖廋,是典型的清代风格。”温玉成说。 老壁画之三 老壁画之四 专家们都普遍认为,在德格俄支的古灵国国都遗址附近发现古老壁画,这对研究古灵国和格萨尔文化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屋顶垮塌的俄支老寺院 一位英雄降生在阿须草原阿须草原上的格萨尔造像 关于格萨尔诞生地在藏文权威历史文献《朗吉波底色汝》、《果洛氏族》、《德格史话》、《噶托佛教史》、《藏族通史》《西藏王臣记》《安多政教史》等的记载都基本一致。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著名格学专家降边嘉措认为,《格萨尔传》记载格萨尔诞生在长江上游的阿须地区(离灵国国都公里左右的阿须乡,今德格阿须就是格萨尔的故乡。)至今那里都流传着格萨尔的传说故事,相关遗迹共有多处,德格县57座寺院几乎都收藏有与格萨尔的相关文物。 格萨尔的诞生地阿须 著名考古学家温玉成教授认为,国内外专家普遍公认格萨尔诞生于公元年左右,与调查组多次考察发现的格萨尔遗迹、文物等年代基本吻合,由此可以推断格萨尔王是藏族历史上一个真实的英雄人物,他生活的年代约为11-12世纪,即吐蕃政权崩溃后,蒙古军南下川西以前的一段历史时期。 长期流传的格萨尔王史诗故事,就像天空中漂浮的美丽彩云,只有用历史考古学的考察、分析,才能使它回到大地,回到大山、草原及河谷,确认其历史真相。 转自:康玉树文化 赞赏 长按北京白癜风皮肤科白癜风土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