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当地文物部门提供的线索,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工作人员在工布江达县境内的尼洋河边调查记录了色沃岩画地点。迄今为止,这处点是在林芝地区发现的第二处岩画。与林芝墨脱县阿梗岩画[1]不同,色沃岩画为敲凿制成而非涂绘。 一、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 工布江达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念青唐古拉山南麓,雅鲁藏布江以北,林芝地区西北部,尼洋河中上游。工布江达县位于川藏公路交通要道,是拉萨通往林芝地区的必经之地,尼洋河由西向东横贯全境。工布江达县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形成了高原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类型,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 图一:岩画分布示意图 岩画位于西藏林芝工布江达县,处于色沃吊桥斜对面、尼洋河左岸的一处崖面上(图一)。因岩画所在小地名为色沃,故而暂时命名为色沃岩画,地理坐标为N29°54′08.32″,E°35′30.69″,海拔米。 岩画所在崖面,紧靠国道,交通十分便利。因崖面处于尼洋河岸边,小气候湿润温暖,周围植被茂密。刻有岩画的崖面朝对尼洋河,从崖体北侧有一弯曲狭窄的小路可通至凿刻有岩画的崖面,在小路沿途有酥油、白酒等民众朝拜的残留物品。崖面高出尼洋河约5-6米,之上有石片剥落及开裂痕迹,岩体呈深灰色,石片剥落处呈铁锈色,部分岩画周围有现代人刻划的扰乱痕迹。根据崖面自身走向和断裂纹路,可将岩画分为三组(图二)。三组岩画所在岩面大小不一,所凿刻岩画幅数从一幅到十二幅不等。 图二:岩画分组示意图 二、岩画内容简述 色沃岩画主要为密点凿刻剪影式图像和密点凿刻粗线条轮廓式图像,这些岩画应是先用细线刻划出轮廓,再通过密点敲凿出图像,或是通体剪影式,或是粗线条轮廓式。部分剪影式画面被涂有红色朱砂。 图三:第一组1号剪影式羚羊 图四:第二组岩画 图五:第三组岩画 第一组岩画所在岩面高、宽cm,朝向°,该岩面上仅有一幅岩画(图三)。 1号岩画位于岩面底端,高19、宽19cm,为密点敲凿的剪影式羚羊,羚羊前腿弯曲作行进状,双角巨大,两角之间有一横贯物(图六)。 第二组岩画所在岩面高、宽,朝向°,该岩面共有12幅岩画,画幅通高、通宽cm(图四)。按照由上而下、由左至右的基本顺序,将此12幅岩画进行排序。 1号岩画高10、宽15cm,位于岩面左上角,为密点敲凿剪影式的站立动物形象,但是动物的具体特征难以辨认。 2号岩画高11、宽17.2cm,位于1号岩画右侧,与1号相隔一条石缝,为密点敲凿剪影式动物形象,长脖前伸,双耳直立,腿部线条模糊不清,可能为驴。 3号岩画高23、宽25cm,位于1号、2号岩画之下,为密点凿刻剪影式的鹿,鹿作静立状,长脖前伸,带有枝杈的鹿角向上舒展,臀部肥大,似有一短小尾巴。鹿身整体被涂红色朱砂。 4号岩画高6、宽9.3cm,位于3号岩画右侧,为密点敲凿剪影式动物形象,长脖前伸,但头部和腿部线条模糊清晰,难以辨认动物具体形象(图七)。 5号岩画高10、宽24cm,位于4号岩画右下方,为密点敲凿粗线条轮廓式的狗,作奔跑状,前肢向前直伸,嘴部大张,双耳直立,尾巴下垂,尾尖向上略微卷起(图七)。 6号岩画高26、宽24cm,位于5号岩画右下方,与之相隔一条裂缝。为一密点敲凿剪影式的鹿,鹿身朝向左侧,作行走状,四腿骨节明显,前腿略微弯曲,后腿直立,在下腹后部、后腿前侧有一凸状物,坑能为雌雄标志,长脖前伸,带有枝杈的双角向上舒展。根据画面表现的各种特征,推断6号岩画为一只公鹿(图八)。 7号岩画高16.3、宽19cm,位于6号岩画右侧,为密点敲凿剪影式羚羊,前腿略微弯曲,后腿直立,作站立姿式,长脖前伸,大角向上伸展。 8号岩画高14、宽16cm,位于7号岩画下方,为密点敲凿剪影式动物,前腿略微弯曲,后腿直立,作站立姿式,长脖前伸,头部线条因岩石裂缝而模糊不清,初步推断可能为马的形象。 9号岩画高27、宽27cm,位于4、5号岩画之下,为密点敲凿剪影式鹿,前腿足部有小块石片剥落,影响了画面完整性,后腿直立,身体细长,腹部后侧、靠近后腿处有一突起物,可能为雌雄标志,长脖前伸,鹿角枝杈小而规整,一角各有三个小枝杈,推测该画面所表现的是一只公鹿。鹿身整体被涂有红色朱砂。 10号岩画高6、宽8.5cm,位于8号岩画之下,为密点敲凿剪影式动物,动物形象模糊不清,只见四腿直立,胸部突出,长脖前伸,推测为马。 11号岩画高2、宽4.5cm,位于10号左侧,为密点敲凿剪影式图像,图像模糊不清,难以辨认形制。 12号岩画高28、宽37cm,位于9号岩画右下方,为密点敲凿剪影式鹿,前腿略微弯曲,长脖前伸,鹿角枝杈较小,两只鹿角各有三个均匀的小分叉。鹿身后半部石片剥落,鹿身整体被涂红色朱砂。 第三组岩面高、宽cm,朝向°,该岩面共有4幅岩画,画幅高47、宽60cm。同样按照由上而下、由左至右的基本顺序,将此4幅岩画进行排序(图五)。 1号岩画高4.5、宽7.5cm,位于岩面左上方,为密点敲凿剪影式动物形象,图像模糊不清,难以辨认。 2号高20、宽24cm,位于1号岩画右侧,为密点敲凿剪影式鹿,四腿分立,右前腿略微弯曲,似行走状,下腹后部、靠近后腿侧有一凸状物,可能为雌雄标志,长脖前伸,带有枝杈的鹿角向上舒展。推测该幅岩画为雄鹿。 3号岩画高8、宽8cm,位于1号岩画右下方,为密点敲凿剪影式动物图象,腿部细长,后腿骨节明显,身躯粗细均匀,背部靠前位置有一似三角状凸起,长脖前伸,头部线条模糊。据此推断,似为人骑马图像。 4号岩画高13、宽23cm,位于3号岩画右下方,为密点敲凿剪影式动物图像,腿部直立,躯干粗细均匀,长脖前伸,双耳直立,长尾下垂,背部与腹部对应的位置各有一长条凸起。推测此幅岩画为人骑马图像(图九)。 图六:一组1号 图七:二组4、5号 图九:三组4号 三、结语 色沃岩画单幅图像内容有鹿、羚羊、驴、狗、人骑马等形象,岩画整体表现内容统一。首先,岩画中有两幅酷似人骑马的形象图案,即三组3号、三组4号岩画,位于整幅岩画的前部,作领路驱赶状。其次,岩画中的多数动物身体均朝向右侧,作站立或行进状,仅第二组6号幅画面中的鹿身朝向左侧。而二组6号岩画左上方的二组5号岩画,系一嘴大张的狗,似吠咬状,这与二组5号的鹿形成一幅形象生动的画面:二组5号鹿与动物群的整体行径方向不同,故而牧犬在其后吠咬驱使其改变方向,岩画的凿刻者刻意对这只牧犬在表现形式上做以区别。再而,画面中有几处形体较小,且无法辨认的动物形象,如二组4号岩画和二组11号岩画,可能为动物群中的幼崽形象。因此,根据以上分析,色沃岩画是一幅生动的游牧图,牧人骑着马在前驱赶和带领动物群,牧狗在动物群中帮忙驱赶方向错误的动物,这群动物中还有幼崽随行,动物群体中有雌雄之分。游牧图,在西藏岩画中是较为普遍的题材,西藏日土任姆栋、鲁日朗卡、恰克桑岩画[2],纳木措扎岛洞穴岩壁画[3],西藏定日门吉岩画[4],那曲加林岩画[5],札达盆地岩画[6],日土塔康巴岩画[7],这也与中国北方岩画的总体特征近似。 色沃岩画中的动物形象比例合理、造型写实、轮廓清晰、简单质朴。其还有一大特征是在西藏境内发现的其他岩画点未发现的,即多数动物被刻画成“肥臀无尾”者,仅二组3号岩画鹿的短尾、二组5号岩画狗的卷尾、三组4号岩画马的长尾,其他羚羊、鹿和马等动物形象的臀部都未敲凿有任何尾巴痕迹。 在色沃岩画中,除二组5号岩画的粗线条轮廓式狗外,其余画面均用剪影式画面表现。二组5号岩画的密点敲凿的轮廓式线条古朴简洁,连接勾勒脸部和嘴部、前肢和躯干的线条处理略显稚拙。其色沃岩画凿刻方法均为密点敲凿,且单幅画面分布均匀,无叠压打破关系,因此初步推断,色沃岩画的凿刻完成于同一时间,一气呵成。 综合色沃岩画的题材内容、表现手法和风格特征,以及参考以往调查资料分析[8],初步推测色沃岩画估计为吐蕃王朝之前或吐蕃前期。 调查:夏格旺堆何伟 绘图:何伟 照相:夏格旺堆 执笔:何伟夏格旺堆 原文刊载于《考古与文物》年第6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dazx.com/jdjd/9126.html |